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实用16篇)

时间:2024-05-12 01:56:02 作者:紫薇儿 评语寄语

读后感是一种思考和吸收书籍中智慧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有思想的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最近读了北京十一学校魏勇老师编写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内心感触很深刻。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是每天守望的地方,每天都有不同的风景。“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也是我常常追问的一个话题。此书中,魏勇老师从“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好教师擅于提出好问题”……等五个专辑中,给一线教师作了很好的解读。怎么让教室充满魅力?怎么彰显课堂的力量?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觉得魏勇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下面,我简单地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感想:

魏老师在书中说到了作为一名老师千万别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魏老师的课堂设计总能别出心裁,这些都来源于魏老师从学生的经验来上课,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时刻记住:自己也曾是学生,这样才能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惊喜,这样的惊喜才会有“侵略性”,才会有有“颠覆性”。作为教师,我们无需总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甚至不可侵犯的位置,这无形中让自己与学生有了距离感,我们要懂得以最真实的自我去面对学生,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思考,对他们施加教育的同时,我们也从学生的身上受到一定的教育及影响。新时期的教育更要求教师要学会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过于霸道和专制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有各项规定需要遵守,但不代表我们没有自己的主权,所以我们要像魏勇老师说的那样,守住教育的一厘米主权,用良性的变革去促进教育的发展。努力做一个幽默智慧放松孩子气的老师,这样更受学生的欢迎。

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能称得上是好课?相信这是所有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魏老师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模糊性,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有一定的边界性。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一切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而设置。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时,他们才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但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并不是老师所能预料到的,而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状况是这节好课的重点。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学科间是融会贯通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受益良多。开放性的课堂要求我们吸纳更多不一样的观点和内容,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边界,对于那些远离事实及逻辑的言论,我们要坚决抵制,要给学生们构建一节美好的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为学生服务,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为了预先设定的教学步骤,而忽略最真实的学生个体,抛弃课堂中突发的错误以及个性提问,应以主持人的身份轻松灵动地主持、调节一切可能,不避免冲突,不无视错误,以这样的目标为出发点,一堂好课就离我们不远了。

魏老师认为好的问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好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好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饥渴感的关键。好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自然地包含基础知识,具有延伸性。我们在课堂上要擅于抓住有价值的信息提出问题,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多追问,引向深入,让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更让其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拓展。但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式,引发的效果也是不一样,这就取决于怎么铺垫。而这取决于老师自身,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身,与时俱进,找到适合自己天性的教学方式,要关注学术前沿,切不可闭门造车。我们可像魏勇老师那样通过假设讨论,正反对照,发现矛盾,挑战自我等方法来提出问题,学生才会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才会让他们喜欢上我们的课堂。

总之,魏老师所做的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他的教学经验让我受益匪浅,他的教学精神给人以启迪,这对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向魏勇老师那样学会创新思考,学会总结积累,学会逆向辩证,学会挑战奉献,那么这样的课堂才会洋溢着自信、活力、智慧、独特与创新,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得遇见魏勇老师,能够品读他的教育心得,我觉得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我通过仔细认真的通读全文后,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不但要教好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们,让学生喜欢并认真听我们的教学。读完此书,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首先,作为小学老师,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命令式的语气,采用平和、亲切的口吻和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大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活动想法,从而以此为依据制定更为完善的课堂活动内容。而且,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活动自由,由于学生的认知有限,因此有些活动行为不能以成人眼光进行看待和评判,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理性评价。

其次,要积极建构和增进同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交往。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着重大作用,老师要注意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和互动交往的环境氛围,让他们在日常的持续交往中学习社会交往的方式与行为,树立良好的交往意识。同时,老师还需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畅谈心中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感受,教会他们注意留心他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以做出合适的反应,或与他人分享喜悦,或安抚他们的负面情绪,或者帮助他人等,通过这些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促进交往。

最后,学生发展评价是一系统性的、专业性的实践工作,目前在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架构的基础上,学生评价实践已初步解决了“评什么”的难题,但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的“真实评价”的学生发展评价理念及相关有效的评价实践,紧密结合校园课程实施对学生开展科学的评价,提高教师专业评价能力仍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需要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学生行为表现的各种环境因素,从而给予学生客观真实的评价!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我从两年前带领部分教师开始进行“跨界学习”的项目研究,两年来,一直在摸索前行。有曲折也取得一些成就。比如,去年集团办学联合体特色项目评比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今年上半年整理印出了一本《引万物让课堂,以世界为教材》的文集;现在继续深入……我们的研究思路是由点到线到面的方式,逐渐扩展深入。大量的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从蝴蝶开始到牛首山,到学校校园内外湿地文化、南京饮食文化、院士文化研究,从学科内部、学科之间到时空领域。

大家可以发现跨界已经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东山黄金海岸一楼厕所的入口处,有这样一句话:商务和休闲已经实现了跨界。是的,周围的景枫、金鹰、太阳城,已经不是简单的购物场所。曾经的大型高档购物场所已经实现了转型,否则就要被淘汰。而我们的学校却停留在学科相对割裂的状况,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这样的意识,显然已经与社会发展相脱节。

在评课的过程中,我思考得最多的就是,人为什么要学历史?魏勇老师认同两个观点:一是学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另一个就是评判性思维。作为政治老师研究的就是当下现实的问题,而批判性思维这也是政治学科最基本的素养。

同样,在上政治课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去思考。比如说,美国经常发生枪击案,为什么美国就不能像中国一样禁止携带枪呢?这就是美国的历史产生的。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回顾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大多数战争的爆发尤其是局部战争、内部战争都是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

魏勇老师说,学科界限被打破之后,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纵横捭阖,很容易找到一个可以给学生惊喜的地方。他还说,学科界限学校可以有,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在阅读和思考的时候不要有界限。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近来读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感触颇深。魏勇老师在书中以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教育经历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浅出的分享好课的秘密。这些心得源于作者独特的思考和实践,尤其是作者作为一名历史特级教师,关于历史方面的思考和感触更使我茅塞顿开,引人深思,给了我很多现有教学模式下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

关于怎样的课程是好课,怎么教学学生才喜欢,魏老师通过多个精彩的教学案例来阐释,教学中的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思维的突破与不同,才是教学的精华。魏老师也从自身的经历说到重新回归教育本质的成长过程和经验,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一切的教师与教学都是从理想跌入现实,在现实的泥沼中苦苦挣扎,再渐渐找到突破口并不断升华的过程。这给予我这个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很大的信心,而增强这一信心的途径便是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阅读、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习惯,还有必不可少的对现实社会与社会人的真切关怀。而魏老师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使人敬佩,他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正襟危坐,必须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这样的读书叫“啃”,而我们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啃一些好书,也会使我们上课的状态不一样。我想魏老师之所以出众的根源便是有这样读书的态度,而这也使我坚定了以后读书的信念,以书温养身体,以书塑造灵魂!

而最道出我的心声的便是你在学生时代希望教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想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使教师自己成为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一座桥梁。而课堂也就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而对于旅游的感触学生与教师也许并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认为的好课并非是学生认识的好课,而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你的心意,认同你的付出呢?作者认为只有搭建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使其唤起师生共同的情绪体验,而这样才能使老师的每句话学生都会容易有认同感,学生的每个感受也会使教师能够倾心体会,也就是教师要先有代入感才能成就认同感。

魏老师的书给人以启迪,也对我平时的教学过程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得遇魏勇老师,能够品读他的教育心得,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上课习惯好,学习成绩好。上课是老师传道受业的重要途径,老师只有上好了课,才能守住讲台这块阵地,才能博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仰,能喜欢自己这个老师,喜欢自己所教的科目。并且多年以后学生回忆起来仍然兴趣盎然。怎样做,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呢?魏勇老师在书中《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为我们指明方向。

翻开这本书,里面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和理论,而是魏勇老师作为一线老师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是教学随想,真真切切地从课堂、学生、如何上课、如何提问、教师学习等方面娓娓道来。他以粗犷,明晰,大将之风的文笔,向人们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给老师点亮心中的迷惑:别忘了!自己曾经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上一节好课,才是尊重孩子!

"别忘了,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书中这段文字给我感触最深,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就喜欢有趣的老师上课。现在我也是一位老师了,应该回想一下当学生时对老师的期许,我们可以成为我们学生时喜欢的老师,那应该能给现在的孩子们惊喜。

一节好课,才是尊重孩子!魏勇老师说,如果一节课平庸的上下来,没有给学生以惊喜,没有给学生带来礼物,对学生就是不尊重。因为学生是多么渴望老师能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啊!我感觉,就是在组织教学上,也要经常变花样,学生注意力才集中。经常一种方法下来,学生没了新鲜感,课堂就没有了活力。上好一节课,是需要老师多学习,多思考,多讨论,多用心的。

认真学习,不断思考,是老师在教学上不断成长的前提!继续读魏勇老师的书《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让我们不断进步!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对于教师来说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应该是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能对你的学科持续保持着兴趣并且学得好。很幸运拜读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给我指明了方向。魏勇老师在书中以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教育经历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浅出的分享好课的秘密。

例如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教师要以真实的自我与相处;教师要发掘自己的独特优势,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课堂是发现的工程,也就是魏勇老师说的“拆围墙,开窗户”。这些心得源于作者独特的思考和实践,尤其是作者作为一名历史特级教师,关于历史方面的思考和感触更使我茅塞顿开,引人深思,给了我很多现有教学模式下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

教书育人,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这不仅是指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更关键的是,需要把已经上中学的他们,作为一个个完全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们足够的选择自由。

“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我们一直提倡要尊重学生。我理解,最大的尊重,并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关心他的生命,而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这个惊喜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我们课堂当中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一些东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没有我们课堂上所提供的东西那么深刻,于是他成长了。他变得更深刻了,对他来说有惊喜。

关于怎样的课程是好课,怎么教学学生才喜欢,魏老师通过多个精彩的教学案例来阐释,教学中的技巧虽然很重要,但思维的突破与不同,才是教学的精华。魏老师也从自身的经历说到重新回归教育本质的成长过程和经验,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一切的教师与教学都是从理想跌入现实,在现实的泥沼中苦苦挣扎,再渐渐找到突破口并不断升华的过程。这给予我这个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很大的信心,而增强这一信心的途径便是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阅读、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习惯,还有必不可少的对现实社会与社会人的真切关怀。而魏老师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使人敬佩,他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正襟危坐,必须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这样的读书叫“啃”,而我们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啃一些好书,也会使我们上课的状态不一样。我想魏老师之所以出众的根源便是有这样读书的态度,而这也使我坚定了以后读书的信念,以书温养身体,以书塑造灵魂!

而最道出我的心声的便是你在学生时代希望教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想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使教师自己成为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一座桥梁。而课堂也就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而对于旅游的感触学生与教师也许并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认为的好课并非是学生认识的好课,而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你的心意,认同你的付出呢?作者认为只有搭建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使其唤起师生共同的情绪体验,而这样才能使老师的每句话学生都会容易有认同感,学生的每个感受也会使教师能够倾心体会,也就是教师要先有代入感才能成就认同感。

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需要我们从认识上去改变,从行动上去磨练,从实践中去总结,从反思中不断去完善。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也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断地努力,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上课习惯好,学习成绩好。上课是老师传道受业的重要途径,老师只有上好了课,才能守住讲台这块阵地,才能博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仰,能喜欢自己这个老师,喜欢自己所教的科目。并且多年以后学生回忆起来仍然兴趣盎然。怎样做,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呢?魏勇老师在书中《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为我们指明方向。

翻开这本书,里面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和理论,而是魏勇老师作为一线老师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是教学随想,真真切切地从课堂、学生、如何上课、如何提问、教师学习等方面娓娓道来。他以粗犷,明晰,大将之风的文笔,向人们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给老师点亮心中的迷惑:别忘了!自己曾经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上一节好课,才是尊重孩子!

“别忘了,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书中这段文字给我感触最深,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就喜欢有趣的老师上课。现在我也是一位老师了,应该回想一下当学生时对老师的期许,我们可以成为我们学生时喜欢的老师,那应该能给现在的孩子们惊喜。

魏勇认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精神旅行或者精神探险,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惊喜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在这种探险中,教师的角色接近于导游,始终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引领游客有计划地领略未知的湖光山色,去探寻茂林修竹中的某一处幽静。教师要善于从教师这个高冷的角色转换为平和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拨开横亘在师生之间的雾霾。

一节好课,才是尊重孩子!魏勇老师说,如果一节课平庸的上下来,没有给学生以惊喜,没有给学生带来礼物,对学生就是不尊重。因为学生是多么渴望老师能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啊!我感觉,就是在组织教学上,也要经常变花样,学生注意力才集中。经常一种方法下来,学生没了新鲜感,课堂就没有了活力。上好一节课,是需要老师多学习,多思考,多讨论,多用心的。

认真学习,不断思考,是老师在教学上不断成长的前提!继续读魏勇老师的书《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让我们不断进步!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良好的上课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成绩。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途径。一个老师只有上好课,才能站稳讲台的位置,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他。他可以喜欢作为老师的自己和他所教的科目。.多年后,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回忆起它。怎么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魏勇老师在《怎样上课学生喜欢》一书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翻开这本书,没有高深的观点和理论,只有魏勇老师作为一线教师对教育现象或教学思想的反思。他真的是从课堂上,从学生身上,从如何教,如何提问,从老师的学。等等。他以粗犷、清晰、笼统的文笔,向人们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照亮了老师心中的困惑:勿忘!我曾经是一名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要从学生的“体验”开始;好好上课,才是对孩子的尊重!

“别忘了,我们都是学生,我们最喜欢听什么样的老师的课?第一,幽默;第二,他总能在课堂上给我们带来新的东西,让我们很惊喜,它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头被打了一巴掌。”书中的这段话最让我感动,当学生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有趣的老师教课,现在我也是老师了,应该回想一下学生时代对老师的期望,我们可以成为老师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喜欢,那应该能够让今天的孩子们感到惊讶。

魏勇认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次心灵之旅或心灵探险。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惊喜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在这样的探险中,老师的角色接近于导游,总是带领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不为人知的湖光山色,在茂林修竹中探索一处幽静之地。教师要善于从高高在上的老师转变为平和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经是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拨开师生之间的阴霾。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第一次拿到魏勇老师的这本书,一看是历史老师写的,就饶有兴趣去阅读。读着读着,愈加钦佩,一位历史老师知识如此渊博,对语文、哲学、法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都十分了解。所以,他的文字是吸引人的,而他的课堂想必也是精彩的。

到底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我觉得魏勇老师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因为这不是一本工具书;但是他的文字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魏老师说,当你是学生时,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是啊!我是学生时,最喜欢哪些老师呢?希望老师怎样做呢?我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不仅仅把教材上的知识讲的透彻,也能时刻拓展课外知识;喜欢亲切、幽默、负责任的老师。于是,我开始思考,我离自己当时所喜欢的.老师距离多远呢?还是需要继续成长呐。这也令我更加清晰了自己奋斗的方向!

只有关注了学术前沿,教师的思想才能够高度来俯瞰教材。教师要始终站在自己所属学科的学术最前沿,永远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中学教师,而是要把自己当作这个学科的一个学者。教师关注学术有利于打造开放式的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我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做到“见多识广”、“高瞻远瞩”。而这也让我再次确认了一件事,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需要经常关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等期刊,或者时常浏览优秀论文和核心期刊等,以便于关注学术前沿。

“活”的课堂并不仅仅是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和热闹的发言,而应该是思考后的表达。对于道法学科而言,会表达和会思考都很重要。现在的考题非常灵活,注重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很多学生不愿意思考,不会思考,认为本学科背背书就行了,即使他一直得不到高分、享受不到本学科的乐趣。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呢?我想,训练的主舞台应该在课堂。课堂上问题的设置很关键。问题不能是针对教材上的话去设置的,而应该是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因此,上一年我的教学策略有一部分是正确的,比如,提前发送给学生知识点提纲,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好预习任务,完成课本笔记。这样,就不需要花费课堂时间去做笔记了。课上,可以侧重于通过深入剖析时政资源、案例等,理解相关知识,通过高效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堂资源以及怎样的问题设置能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和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呢?这将是我下一阶段要着重研究的问题了。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跟随叙事者十月份共读于永正老师的这本经典之作,受益终生。读完这本书,我被于老师的为师之道深深震撼。

于老师说: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是啊,我们成年人已然习惯了按照我们成熟和成人逻辑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还是孩子的他们的想法甚至常常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想这正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所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阶段性特点,对学生对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了我们师生关系还对孩子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自身来说,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教师职业魅力和自信心。

于老师总结了学生之所以喜欢原因。首先是“温性”,遇到问题能够“后退一步”,摆正自己的心态。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我们自己曾经也是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会惶恐和胆怯,想逃避,但是当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后,正好说明了他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如果抱着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清自己的错误,并知道自己如何去改正错误,我想要比狠狠批评他一顿效果更好。起码,我相信孩子的心里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最后就是调和,在我们执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屡犯错误的孩子,这时候我们会严厉的批评他,这时候他们对我们肯定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揉一揉”,也就是找个合适的机会,适当再表扬一下他,让他们明白,其实我们是在教育他,帮助他,而不是他的敌人。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班上优秀的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常常表扬他们,激励他们,因为他们的潜能很大,认为他们就是班级的希望和骄傲,这样往往也会造就部分学生产生高傲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短处,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最后,我认为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都要思而后行,让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带着思考,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智慧,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感悟并积淀的。

《为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

看了这本书我理解起来比较费力,我只能站在我的角度来说说我的读后感。孩子不喜欢读书是上幼儿园时生活懒散自由自在,约束力太少,上小学后课程增加作业过多,老师和父母看管太紧生活作息千篇一律,加上小孩认知能力弱处理事情不完善,导致她不太喜欢上学。读了这十几页我觉得应该拓展孩子学习认知能力,多看书多接触新鲜事物,像老师说的要写周记让她把每天发生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也许是一种改进的方法。现在孩子小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在家要经常告诉孩子,老师上课的时候你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益的,只有在课堂上把老师讲的话记在心里自己灵活运用,你在学习上就不会遇到难题不会做。

在上课前,老师应当准备好课堂所学内容背景知识,因为背景知识是所学内容的入门知识。老师需要通过浅层次的背景知识给予引导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点,还能够拓宽孩子的思维,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而且背景知识多为实例故事,孩子对于这类知识的接受力最强,有利她们增强记忆。

人脑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首先对其产生刺激效应的是色彩与图画,其次是声音与感知。与枯燥无味的课堂知识相比,电视里播放的视听内容结合更加生动形象,而小孩子对于形象化的东西兴趣度显然高于老师所授内容。如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孩子的接受与消化知识的能力,比如经常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授知识,不但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而且更有利于她们接受新的知识点,而不是一个味地生搬硬套书本的知识给孩子,这样的孩子会提不起兴趣。

首先理解就是记忆,要想让孩子理解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让她对陌生的抽象概念进行记忆。人的大脑对于形象化,具体化的东西记忆力最强,对于抽象不具体的事物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经过大脑思维的转化才能理解这个抽象概念,而且知识是不可转移的,知识不是物件说搬就可以搬,它需要一个理解消化直到吸收的过程。要想让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首先就要将其具象化,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吸收新知识才行。

首先反复大量的习题练习能够帮助孩子“温故而知新”,不但有利于巩固孩子在课堂上所学的新内容,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在练习中发现新的知识和解题思路。我们都知道每当到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复习和练习试卷、试题。其次,题海战术的本意就是通过大量的习题从而达到有效的解题思路。在孩子们反复练习之后,看到类似的题型会在脑中自动搜索解题方法不会觉得陌生。老师经常让我们在家给孩子反复报听写和练习试题有助于增强孩子对于知识的消化与理解能力,从而能够增强孩子对于新知的记忆力。

要想知道孩子如何能够像学者一样思考,首先要弄明白的就是学者如何思考。一般而言,学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所以为了达到学者的思考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平时可以通过搭积木、较为复杂的拼图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其次最为简洁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为阅读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与学者的思想进行碰撞,真切的感受学者的思维逻辑,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学者的思考逻辑。因材施教的字面解释就是根据不同的人学习兴趣和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以此达到孩子学习的最佳状态。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较为顽皮不听话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观察他的兴趣爱好,在课间以他们喜欢的授课方式对其提问,满足孩子的自尊心需求。对于自卑不合群的孩子老师应该多加关心,多和孩子聊天,并且与其父母反应孩子的学习现状,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以此类推,因材施教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老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以此适应不同类的学生。

“慢热型”的学生学习与理解能力有限,相比较正常学生,他们的反射神经较为迟钝。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课下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关心,在课上老师可以适当放低语速,将讲课的重难点反复多次说给他们听,适当的征询学生的意见。我们父母应该向老师询问她的学习状况回来加以辅助,也可以通过一些益智类的游戏开发孩子的大脑,打开孩子的反射神经,从而达到意义上的“聪明”状态。

老师自古以来扮演的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孩子成长路程重要的指路人。老师对于年幼的学生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孩子从年少时期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老师应该时时对学生耳提面命正能量,教会孩子礼貌待人、认真严谨(当然也要父母和老师一起完成)。老师还应当督促学生的课业进展,及时与家长反应孩子的学习状态,对于孩子不懂的地方多加指导,并且对于表现良好的孩子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为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

首先,学习就会有大量的作业,到底多少作业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到底多大难度的作业才受到学生的欢迎。精选精讲习题、自主学习。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另外平时考试中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应多加练习。反复练习是教学和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重点知识及内容的反复出现,为避免记忆的枯燥,我们所做的,可以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对于某些知识和技能的反复练习,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工作记忆。学生的能力也就一天一天培养起来了。

其次,老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应重视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耐心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得以条分缕析。学生应重视做错的题目,弄清做错的原因,理解正确的答案,甚至读熟或背诵正确答案的依据,以使错误的思维得到有效地纠正,并培养正确的思维。

第三,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很难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如果内容不足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在什么情况下会有长久的力量呢?威林厄姆的研究证实,答案在于问题的困难程度。“兴趣”是第一教师,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设置合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愉悦感”。学生能否喜欢上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要看学校教育能否持续的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第四,对于学生来说,过高的能力要求并不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安排事实性知识和能力提升的配比关系,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的程度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我我们平时经常说到的“备学生”的环节。区分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层次,并能够针对不同学生在课余时间提出提升学生背景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不仅仅在自己的课堂中提高,在课外的大部分时间也慢慢提升。

《学生为不喜欢上学》读后感

我是一个孩子他妈了,儿子今年16,高一的学生。回顾儿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上学历程,最近又看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读书》心中颇多感慨。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读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涉及到九个章节的内容,如,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我们该如何因材施教等等话题。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

威林厄姆教授还用大量的事例证明,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动;练习是为了日后更好地学习;练习使记忆更长久;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他还提出了这种练习的弊端:重复练习太无聊!而且,还提供了一些减弊增利的练习方法:

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无限度地练习的。那么,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我结合英语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选精讲习题、自主学习。我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另外平时考试中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应多加练习。比如说英语作文部分,学生因为不会用英语思考,所以写出的文章汉语化,现在学生手里的模拟题很多,每篇作文都做也是不可能的,我在教学生时把各种体裁的范文给学生看,教给他们不同的体裁,该如何去写。学生的能力也就一天一天培养起来了。

二、教师应重视分析归纳,做精辟讲解,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得以条分缕析。学生应重视做错的题目,弄清做错的原因,理解正确的答案,甚至读熟或背诵正确答案的依据,以使错误的思维得到有效地纠正,并培养正确的英语思维。

三、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利用《英语辅导学习报》,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版面的丰富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项目。读报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要求学生读报之后进行简单归纳或把短文改编成小品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另外,作业的布置除必要的习题外也应该尽可能与实际生活相关联。

引用书中的一段话结束我的文章:教育是将历代累积起来的智慧传递给孩子,我们充满热情地相信它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知道它可以让每个孩子拥有更好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受益的一件事。教育使人聪明,聪明的人可以使教育更美好!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作为教师行列里的新成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首先思考的问题,于是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收获颇多。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尊重、理解、宽容;负责、严格、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时刻记得自己曾经是孩子,保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学无止境的恒心吧!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一方面,我们希望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又害怕和孩子太亲近导致课堂气氛混乱。可能对于孩子们也一样,不论是男孩、女孩,高年级或者低年级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哪怕是简单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可能都会在孩子的内心起到一定影响,所以,于永正老师说,不强求你喜欢每一个孩子,但要努力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让他觉得你不喜欢他,那么,无论你有多喜欢他也无济于事,相反,如果你的行为让他觉得你喜欢他,那么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这一点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首先是性温。“性温”就是遇到问题,能“后退一步”,摆正心态。“温”是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之首。“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觉周围的世界一片混沌,一片黑暗,感觉自己的身边无良人、无美景。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能让“迟到”的学生破涕为笑,化“窘迫”为“轻松”。这样的宽容,完全出于理解,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这种推己及人,能让我们有了平静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智慧。再者是调和。完整的教育:“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与“严”,“威”与“猛”,“恭”与“安”之间把握好“度”,切不可只执其一端。

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的老师,他还把这种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等等,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会再用时间认真去读这本书,我相信细读之后我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生为不喜欢上学》读后感

我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力力不喜欢女孩子是因为他不了解女孩,当他和女孩沟通了,他们的关系就好了。其实他很喜欢女孩子,为什么第一个故事力力不喜欢丫丫呢?因为丫丫每天管着力力,力力听到丫丫说他,他听到都觉得很不耐烦了。

有一天,上语文课,穿着红衣服的洪老师让大家走出课室,在校园里找秋天。

力力他没有完成洪老师交给他的任务,他走去一个地方玩一条死虫子,这时候,丫丫走了过来问:“你怎么不去找秋天呀”?力力说:“该你逃了,快逃!”力力用手捡起软软的死虫子说:“不逃,就把它放在你的口袋里”。丫丫一边叫着:“你坏!你坏!”一边跑开了。

有一次,妈妈觉得头很疼想睡觉。突然,爸爸的手机响了,说公司有点事要办,爸爸说:“看你怎样照护妈妈,爸爸不在的时候,力力就规规矩矩地守在妈妈床边。忽然,力力想看电视,害怕吵醒妈妈,他就在一个角落里玩拼图。

我最喜欢最后的故事说古爷爷、古奶奶外出,丫丫、沙达、周燕、苏小红要玩”娃娃家“的游戏,可是为什么丫丫她们要用丝瓜做菜。为什么丝瓜里面有丝瓜精灵!

我看了这本书,学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不要光是看别人的缺点,让我们一起开发自己身上那些暂未显现的优良品质吧!

《为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着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着作。

在中国的许多家长看来,孩子是否喜欢上学,和孩子是否聪明有关。聪明的孩子学习不困难,自然不畏惧上学。而在作者看来,“有太多的因素作用于孩子的学习过程:营养、家庭环境、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等”。当然,也包括智力。作者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不喜欢上学并不是中国学生的问题,他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这本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书中列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就提出一个让人很惊讶的论断: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在作者看来,思考是缓慢的,它不如我们的眼睛扑捉信息来的快;其次,思考是费力的,因为思考是需要集中精神的;最后,思考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我们经过思考以后并不能得出正解。既然大脑的主要功能不是用来思考的,但是我们喜欢思考。

按照作者的理论,学生是喜欢思考的,只是,要他们思考的必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学生的思考是基于他们那一点脆弱的好奇心。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存在好奇,将会促使他进一步去探究问题背后的内容。但是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如何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学生思考呢?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鼓励。同时,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关系着学生的好奇心能否持续。从认知心理学看,解决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问题,都容易让学生厌学。保持学习兴趣的窍门是让学生解决难易适当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给学生的问题不能太简单,让他们没有兴趣思考,也不能太难,让他们丧失思考的信心。

在书的第三章作者提到好教师要能够“使课堂变得有趣”,能使学生思考有意义。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自己的体会。在工作中,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听我的课,在课堂上我会列举很多的案例、新鲜的故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提出的理念,所以,我几乎会在讲一个问题时就举一个例子或是创设情境,我以为通过这些有趣的例子一定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但事实上是,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我所列举的故事,而对问题却无动于衷。结果是学生记住了故事,却忘记了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或者这个故事给了他们什么启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处于活跃的状态,但是却没能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没有让学生获得有意义思考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在书中,作者提出教师要“慎用强夺注意力”,要让学生感兴趣,就要能够促使学生想知道这些有趣事例背后的故事,也就是要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有趣事例进行相应的思考。同时,教师在教课时要能够思路清晰且有条理,并能够使内容要点环环相扣,让学生能够理解,而不仅仅是机械记忆。

题海战术始终背负着恶名,批评的人们常说,反复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威林厄姆用大量的事例证明,反复练习能够获得能力和提高能力,即使在你已经掌握了某种能力,再怎么练也未必能显着提高的情况下,反复练习还能带来另外3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为学习新技能作准备,防止遗忘,改善迁移。所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作业的难度要适合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威林厄姆认为,专家不只是懂行,他们还创新知识,向该领域增添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一个更谨慎、更实际的目标是理解知识。学生可能不会提出自己的科学理论,但是他可以深入理解已有的.理论。学生可能不会就史实给出全新的见解,但他可以看懂别人所写的评论。我们的目标应当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其他人创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直接创新知识。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对学生、对自己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审视,对于重新认识学生、认识教师这项职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上是我对《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本书中几个观点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在理解上还有很多不当和不解之处,恳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