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书报告会简报 读书报告会主持词(优质9篇)

时间:2023-09-26 01:06:36 作者:JQ文豪 工作报告 最新读书报告会简报 读书报告会主持词(优质9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书报告会简报篇一

在物质泛滥、精神匮乏的年代,

需要怎样的支撑才能守护我们的内心家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无孔不入的时代里,

需要怎样的呵护才能维系我们心底那份自然与纯净呢?

一本好书,一次畅快的阅读,一次美好的心灵之约。

一本好书,一次冒险的旅程,一次温暖的心灵洗涤。

书是一座桥,拉近了我们沟通的距离

书是一盏灯,指引了我们未来的方向

书是一支船,让我们在智慧长河里航行

书是一只鸟,让我们在五彩世界里遨游

“我读书我快乐”第三届《青年读书报告会》正式开始

首先介绍光临此次活动的领导嘉宾,他们是

介绍评分标准

让我们以书的名义,用阅读的力量,品味这美好的精神盛宴。

首先有请的是

结尾

一本好书,能使你畅游绚丽多姿的海洋;

一本好书,能带你探索古今中外的奥秘;

虽然今天我们的读书报告会时间很有限;

但是书就是我们一声的朋友,永远也读不完;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我读书我快乐”第三届《青年读书报告会》到此为止

明年见

读书报告会简报篇二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很高兴能在读书报告会上向领导和老师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和感悟。最近,一直在看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几本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野火集》。仔细把这几本书放在一起比较,《野火集》曾经一度在台湾军队中被列为禁书,写的是社会问题及思考,刀光剑影,寒气逼人;而另外三本,却是写孩子和亲人,缓缓道来,深情款款。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写她的两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上小学之前的事情,字里行间有一片珍惜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柔软心肠,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欢喜的,平和的,柔软的。没做妈妈的,看了这书会觉得孩子的纯真可爱;孩子已经长大了的,看了这书,会想起自己养育孩子时的无穷乐趣和无限欢喜。

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探讨了一个人青年时期的困惑,例如“为什么要用功读书?”“你十八岁的时候知道什么?”“如何接受平庸?”之类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东西方教育差异、文化沉淀和包容、道德与民主、社会贫富差距甚至还有政治敏感问题的探讨。

如果家里有中学生的话,这本书实在应该看,大人和孩子一起看,探讨沟通。不仅能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理解,更能使孩子开阔眼界与心胸,让他们知道——世界,不仅仅只有眼前,还有远方与梦想、家国与责任。

《目送》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是龙应台写于父亲去世之后。从序就漫出一股世事沧桑的无奈,看得人隐隐作痛。一篇篇的看下去,每一篇非要把人埋在心里的那些凄清悲凉扯出来才算。比如那篇《目送》中的那句出现了两次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谁没有父母兄弟,老人孩子?这本书告诉你,这些离愁别恨人人都得经历,今天是我,明天,将来,是你。心爱的人,自以为离不得的人,一个个的,都将失去,求不回,得不到。以前平淡的每一天,其实都是幸福。

其实我觉得读书的时候,心痛是好事,它能提醒你:好好对待家人,好好对待朋友,好好对待自己,珍惜每一天。现在我们平淡的每一天,其实都是幸福的。

读书的滋味,高雅的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通俗点说,像两个人刚谈恋爱的时候,她递一个眼神过来,你马上觉得心里又是甜又是酸,那个滋味,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

但是,书比恋人好,热闹忙碌的时候我们看都不看书一眼,任它落满灰尘,可是不论任何时候,书永远在那里忠实的等着我们,不因我们的淡漠使性恼怒,也不因我们的热情恃宠而骄。无聊的时候用书消闲,难过的时候有书安慰,烦闷的时候有书启迪,孤寂的时候还是有书陪伴。书作为朋友,有一种高贵的品质:不卑不亢,沉默安定;不离不弃,相濡以沫。

书读多了,就会多几分宽容,少几分挑剔;多几分骨气,少几分骄气;多几分豁达,少几分怨气……最后祝愿大家过一种书式生活:多读书,少生气。

读书报告会简报篇三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组为大家带来的是我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鲁迅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本回忆性的散文集,是鲁迅在40多岁时回忆往事是写成。其中的10篇作品,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的感情回忆了作者小时候看到的辛亥革命的生活片段,侧面描绘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情景。

现在我们为大家带来两个精彩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蜂”等景物拟人化,生动形象,对百草园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文字着重描写了百草园春夏季节的景色,写得精彩,生动而富有情趣,再抓景物特点时,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色。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他的性情和别的野兽不同,凡捕食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反动旧势力比作猫,表现了作者不喜欢猫的原因,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现了对“猫”的憎恨。作者追忆了童年救养一只小隐鼠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希望大家可以去阅读一下这本书,了解那时的人民的生活情况,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读书报告会简报篇四

八三班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是我校近年来开展的重点活动,这项活动在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同学们读书热情很高,大家尽情地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

同学们,读书是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有了文字之后就有了读书;说它永恒,是因为即使到了当今声、光、电的时代,书籍仍是思想和知识的主要载体。虽然学习方式不限于读书,但是读书仍是学习的基础。要获取知识,就离不开读书,读书是获取信息、增长才智和培养品德的重要途径。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读书成了他们生命的重要部分,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毛泽东主席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解放后,直至去世,书陪伴了他老人家一生。他的中南海故居就是书的天地。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要带一箱子书。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自我评价: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生活。历史上又有多少仁人志士,名师大家,因为勤奋学习而成才,并留下千古佳话。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

鲁迅小时候过年得到的压岁钱,总是不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从鲁迅日记上看到,从1912—1939年买书九千多册。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藏书。他不但喜欢书,而且很爱惜书,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

同学们,在崇尚知识的今天,阅读能力的高与低,阅读面的宽与窄,阅读量的多与寡已成为一个人成才与否的重要因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健康地成长成才,就必须大量地阅读文学类、科技类、军事类等书籍包括一些报刊杂志,要接触方方面面的知识,书海浩瀚,精彩纷呈。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使自己视野更宽广,知识更丰富,头脑更充实。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有确证,凡有成就者,大多数读书是杂家。司马迁写史学百科《史记》,李时珍撰药学大全《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古代科技百科《天工开物》,曹雪芹创作了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这些人涉猎了多少种著作,阅读了多少类图书,没有谁能够统计清楚,如此才有大家和巨著的问世。

同学们,知识能改变命运,读书能改变人生,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今天你们苦读耕耘,明天你们将繁华似锦。有人说:“最庸俗的人不买书,最无聊的人不读书,最可怜的人与书无缘。”我们千万不能成为这样的三种人。

同学们,读书是与大师对话,读书是为精神打底,读书是为人生奠基。人的一生要有几本垫底的书,该读的书不读,让人心里发慌。

悠悠书香,点点墨趣,与书为友,天长地久。让我们与经典为伴,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享受读书的快乐。

让读书成为我校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线,让浓郁的书香充盈校园的每一个班级,让我们全体师生在悠悠书香中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同学们,热爱书吧,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最后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各位同学学习进步、健康成长!

谢谢大家!

读书报告会简报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能在全校的图书报告会上发言,我倍感荣幸。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我们不能真正从书中寻找到富贵和美女,但书中自有我们所需要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离这个日子的到来已经不远了,我们举行这次报告会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围绕“建设书香校园”这一主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争做学习型人才。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多读书,可以让你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多读书,可以让你变得富有文采、更有美感。多读书,可以让你变得聪明、更有智慧。多读书,可以让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其实,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是十分明智的。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可想而知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

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而且,使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我们通过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让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在书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小窍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小难点。

读书的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渐渐的,在读书中我们就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才气,感受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体会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傲气……书是人类一生的朋友,在哪里都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正如三字经中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充分说明了读书的人后天的影响。

知识是种子,能力是树干,分数是树叶。只有种子发芽,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树只有获取丰富的营养,才能枝叶茂盛。没有种子,没有营养,大树又从何谈起呢?知识都藏在书本里,等你去探索,等你去研究。因此,我的结论是:认真读书,学习知识,最后才能学会本领。

我认为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就像是一个囚徒,他们囚禁在自我和无知的牢笼里,他们会经常的抱怨:“生活淡而无味,工作周而复始。”他们无法感到快乐,因为他们把自己套在一成不变的生活程序里,更多的关注于那些利益和得失,不仅对于外界的精彩无知无觉,而且忽视了生活中点滴点滴的快乐,这真是一种让人后怕的损失。

诗圣杜甫,把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总结成两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的作用是如此的神奇。

同学们,我们要让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我们要热爱读书、勤奋读书、快乐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因为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而书能让你们更好地成长,它是照亮人生的照明灯,能指引你们走向正确的方向。鲁迅也曾说过:“书是营养面包。”没错,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书就是我们人类最珍贵的朋友!在这里,我要引用冰心的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让我们共创书香校园,共享人类文明。

读书报告会简报篇六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服饰上,会使服饰带有生气;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的人的心紧紧抓住;这种东西贯穿于《新建议》中,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质条件,这一点众人皆知也无需多说。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的方式使自己开心、满足,作者认为这就是艺术在发挥其作用,因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获得幸福感。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作为教师,如有艺术的眼光与心灵,那你会发现,面对学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所以,作者希望老师能造起幸福的二层楼,丰富生活,享受生活,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一个人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应该是一种较高的境界。

作者说“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对教师来说,思想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思考关于自己的工作,怎样努力,怎样干得更好,怎样从工作中发现和获得乐趣。教师要迈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就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思考教育问题,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古人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也有许多的缺憾,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赏它。作者认为“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因为理解了生活而升腾起的对生活的挚爱”。

虽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经历中仍难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忆,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阵阵苦痛,但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这感动并不是美好的。可以这么说: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赏缺憾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

读书报告会简报篇七

学校乃至整个教育行业都在轰轰烈烈的搞读书活动,我有幸读到了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这本书,受益匪浅。

从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她的教育历程,更有她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支撑了她的漫漫人生之路。一路上,风雨兼程;一路上,芳草萋萋;一路上,桃李遍地„„从中,我们感受到研究的方法、态度,感受到研究的快慰与欣喜。

读着书,对“高山仰止”便有了一种更真切的感受;读着书,对“不满足向上的车轮”才有了时刻的警醒;读着书,对“未来的召唤”才有了更多的期待。

这本书,对过去做了一番梳理,更对未来作了一番描绘——它像一个待探索的空间,召唤着一切有智(志)者的参与——在“情境”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的导演!

我对语文教学不算精通,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第一个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如果她不是出于读对儿童的真挚的热爱,是写不出这样的著作的。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深厚的情感。她为儿童学习语文的长时低效而苦恼。她对一切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她从几十年语文教学的经验中总结出“情境教学”的主张。她矢志不移,把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创设哪些情境,硬是一条条地写出来了。她这样孜孜以求的目的,是要儿童学得生动活泼而富有成效,使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她教学目标没有错,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教学效果是明显而稳定的——这就是结论。

从《情境教育的诗篇》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老师精深的学术造诣,还能感受到李老师丰富的人性和宽广的胸怀。曾有专家打过这样形象的比方,说李老师是一口深井,一座富矿,其含义不言而寓,这是对李老师教育生涯的极高评价。李老师并没有独享这座富矿,为了身边年轻人的茁壮成长,为了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毅然承担起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从她一手创办的情境教育研究所里,走出了一个个同样激情洋溢、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他们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教育改革的行列,播种着情境教育的希望,收获着情境教育的快乐。

生活,要有追求永支撑,要有激情常相伴!这就是《情境教育的诗篇》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们,有了蓝天的梦想,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有了大海的呼唤,就不应让搏击的勇气在风浪前却步;有了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走不出的苦闷中消沉。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以为,只要有了激情,我们就能给自己加油,给自己上足马力;只要有了激情,我们就能把工作中的不满表达成上进,从一时的压抑中酿出一生的执著,从一时的失意中迸发出一世的激情。如此下去,我们,就会无愧于自己的教育人生!

读书报告会简报篇八

乙:宋聪宇

何、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宋:“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

何:“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在和他人所见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路,也不错过他人遇到的、我们就不仅局限于视野所能领略的画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

何、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我们精神的粮食,今天,就让我们与书成为朋友,让心情在书的海洋中遨游。

何、宋:“中24班第12周主题班会“好读书 读好书 我是这样读书的”,现在开始!

何:“一、读书好(何颂华朗读)。”

宋:“二、名人读书故事。看名人如何读书。”

何:“三、读书是为了什么,请大家快速阅读。”

宋:“读书的好处。”

何:幻灯片十、十一的单数号。

宋:幻灯片十、十一的双数号。

何:请大家看一些名人读书小故事。

宋:四、阅读的三个境界:请大家谈谈对此的看法。

何:五、读书时应注意的问题。

宋:六、你说我说说读书:请大家多举手发言。

何: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

宋:你认为读图和读文各有什么长处和局限性?

何:接下来,放松一下,玩个小游戏:游戏一:看图猜书名。

宋:游戏二、看图片,猜猜作家是谁,并说出他的一部作品。请知道的同学举手回答,不要随意说出答案,否则该组扣一分。答对一位该组加一分。

何:八、落实行动环节

宋:1、向同学推荐一本自己读过的好书

何:2、向同学讲述自己读书的体会。

宋:3、向同学宣读自己的读书计划。

何:九、读书名言

宋:最后说说本次班会课你的感受

何、宋:中24班第12周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读书报告会简报篇九

我没有别的什么兴趣好,一直到现在为止,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读书和看电影。想当初,我的梦想是当个作家,为别人写书,但这个美梦做得很短暂,读中学时自从接到了一些薄薄的退稿信后,我就从美梦中清醒过来,一心一意只想当个读书的人。那时我最向往的职业是图书管理员,报考大学时就想填图书管理系,幼稚的我以为图书管理员的职责就是读书,幻想着读尽天下好书,但天意弄人,阴差阳错,我又一次与美梦擦肩而过,成了一名语文教师。个中曲折,一言难尽,我只能安慰自己,好歹语文教师也算半个读书的人,一半读,一半教。读书(尤其是文史类书)对语文老师来说算是分内事,即使上班时间看,也不算不务正业,校长也不会扣我奖金,自此心才算安定下来。

我当初读书非常杂,且缺乏系统性。大学时,算是一文学青年,痴迷于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作品,追捧当时的小说家和朦胧诗人的劲头不亚于现在的90后“追星”,因为书不易得,也干过抄整本书这类“傻事”,(当然,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干点傻事也不足为奇)那时还是我男朋友的涂老师也帮我抄,记得抄过整本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集》、《飞鸟集》等;教书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喜欢读史书及人物传记,如《史记》、《梵高传》之类;有了女儿后,把小时候没条件看到的童话故事和《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儿童百科全书都看了一遍,而且读得津津有味;年纪渐长之后,喜欢读散文,尤其是台湾的一些散文家的作品,如席慕容、龙应台、张晓风等人的作品;我读书也很能“与时俱进”,经常与学生交流读书书目,学生爱看的书我一定会找来读读,如80后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作家的作品,我都读过,与学生交流起来也就有了发言权。

读书杂,自然有杂的好处,什么都知道一些,起码能把学生“忽悠”得一楞一楞的。但“杂”也很容易成为“半桶子水”,哪方面都不精不深。近些年,一想到我已经超过四十岁了,不像男同胞四十岁正是“鲜花绽放”的年龄,我就很有紧迫感,所以打开一本书便格外慎重。因为一本不适合的书,夺去的不止是时间,还有可能加剧思考的肤浅化。我想我自己是在读书上走过了一些弯路,才导致了今日的难有所成。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20岁就应该明白的道理我到40岁才知道,我现在说出我终于明白的事,希望朋友们以我为“前车之鉴”。

一、读书要有一个长远规划,要有适合自己的书目

读什么书,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很有关系。现在我们都在吃教书这碗饭,为了让这碗饭更好吃些,读些教育方面的书是必要的,特别推荐:《陶行知教育文集》和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经典。阅读教育经典,就是直接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请他们走进我们的心灵。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这些“有用”的书,还可来点非功利的`“没用”的阅读,如文史哲等方面的书。读书既要专也要杂,专可深,杂可广,让我们这些“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更饱满充盈些。

克服随意性的毛病,有计划地阅读,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专著。最好具备一种能力,就是能够迅速地找到本专业最好的和最有用的一批图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跟踪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诀窍是,寻找本专业最优秀的人,看他们读过什么书,正在读什么书,经常谈论的是哪些书,哪些名字,留意你喜欢的书后面附录的参考书籍,据此列出适合自己的书目。

当然,“再好的书目,都只是睡美人,需要吻醒。要知道,在睡美人的周围,荆棘丛中死掉了许多匆匆赶来的王子。因为他们是在不适合的时间,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以不适合的方式接近睡美人的。”(铁皮鼓的话)

二、专题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式

围绕一个专题,搜集相关重要书籍,攻克之。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攻克下来,你会读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深入,在不知不觉间,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因为各个主题往往相关相联,相互启发。而在这种时候,选择书籍将变得更为容易。

例如,心中的疑难问题可以算是一个专题,有段时间我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当一名语文教师等问题,就阅读了刘彭芝的《人生为一大事来》,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吴非的《不跪着教书》,常作印的《不做庸师》,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王崧舟《诗意语文》,以及钱梦龙、魏书生、程红兵等人的书,去构建自己心中理想的教育花园。

自己做的课题也可以是一个专题,我自从去年开始做“运用博客进行一主三自活动式写作”这个课题后,就阅读了薛涌的《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卜、《精英教育》,魏智渊的《语文课》、王开东的《深度语文》、美国的中学课本《美国语文》等书籍。

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我经常与女儿交流读书问题,本想教训她或成为她的榜样,但后来反被她教训。她说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多,思考不够,写得太少”,我倒吸一口凉气,真是不给老妈留一点情面,弄得我灰头土脸,下不了台,可我又不能不承认确实是一针见血。所以现在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大逆转,我每写一点小东西,都要发去给她过目,让她督促我写。

其实写点东西也不难,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我每个学期开学前,都必翻翻的书,而且每次都会有收获。如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作者谈到了他的感想:“读到苏霍姆林斯基朴素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我感慨不已:没有令人敬畏的“理论框架”,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术语,通篇只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也可以写呀!于是,我也试着以日记的形式写我的教育手记了。”我深深感叹:名师原来是这样炼成的,只要愿意,完全可为啊!写些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就会知道自己缺什么而应该看些什么书了。

书籍能带给人心灵的震撼,滋养人的灵魂。美国诗人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阅读能让我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也许我的地位很普通,工作很平凡,收入不太多,但精神不能贫乏,要从容身的狭小世界通达壮丽的精神宇宙,活出生命的尊严。

我们一中有很好的读书氛围,有不少老师都很善于读书,大家会一起交流自己正在读的好书,也会相约一起在网上购书,我常被这样的人文环境所感染,与大家同行,我获益良多。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