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17篇)

时间:2023-12-23 03:23:16 作者:灵魂曲 党团范文

教学计划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教学计划范文的优秀之处在于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进行全面考虑,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活动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

《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

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

(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

2.发放导学案。

第一课时:

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

重温新闻这一刻:

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

(1)画图解惑。

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

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

为纪念神州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如果你是编辑,请在该专题片撰写结语。要求:结合文本,依据作者观点进行书写。

(4)提炼情感关键词。

为了更好地推广图片展,请身为编辑的你为此次专题展设置几个情感关键词。

第二课时。

我是记者--我写新闻稿。

1.组织学生变身现场记者,书写新闻稿。

专题图片展在杭州市民中心展出。展览反响热烈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如果你在现场,请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宣传本次展览。

(引导学生完成新闻写作构思流程图)。

课后作业:

以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的形式,展示完成新闻稿。

1、学生课前预习新闻相关知识,利用网络平台收集资料。

2、看微课思考问题并完成导学案。以此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1、学生分组。

2、找出本课对应新闻内容。

3、变身播音员朗读本课对应新闻内容,谈谈朗读感受。

1、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

2、结合微课视频知识,辨析本文新闻结构类型。

3、小组合作发挥想象,画出本文新闻结构图。

1.快速阅读全文,摘取航空大事件。

2.将航空事件按时间顺序,填补结构图。

3.最后为图片展书写专题结语。

4、理性分析神州五号升空背后的故事。

5、概括提炼关键词。

1.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新闻结构。

2.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

3.有什么样的新闻目的。

1.学生展示以微视频形式上传班级qq群,学生课下观看打分评价。

2.展示要求:阐述自己构思构成,以及采用的新闻结构类型与写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

1、微课视频,消解了学生对新闻知识的厌倦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声音与图形营造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于新闻知识的理解。

【本环节设计意图】:

1、定位信息,快速融入情境。

【本环节设计意图】:

1、角色代入,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本文标题一语双关的含义。

2、消化微课教学知识,实践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3、使学生在合作画结构图的过程中,明白新闻结构可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写法进行微调。

【本环节设计意图】:

1、锻炼学生摘取搜索新闻信息的能力。这是新闻阅读的要求,也是新闻教学的要点。

2、结语撰写,从知识目标过渡到情感目标。引领学生分析新闻背后的事实。明确神州五号升空的背后是几代航空人不断努力的结果。

3、概括关键词,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成为理性的阅读者。

【本环节设计意图】:

1、巩固学生对于新闻结构与写法知识的记忆。

2、从新闻结构输入,以新闻写作输出,实用文的教学目的最终指向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新闻写作构思流程图。让学生不惧怕写作,让新闻写作soeasy!

【本环节设计意图】:

1、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强调:学生用讲解方式教别人可以记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

学生展示的过程,也是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过程。在生生互教中,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记忆最大化。

教学反思。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老师是在教航天史吗?作为一篇新闻稿,语文老师应该清楚地知道本节课教什么,也应该更清楚地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从结构走入新闻,学生完成了他们可以完成的事情(读懂新闻,读对新闻);从结构走出新闻套路,学生完成了他以为自己完不成的事情(写新闻,说新闻)。出入之间,学生已然人在新闻中,学在新闻中。

为所可能,为所不能,学习就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更是学生从懵懂走向理性的必经之路。希望用这样一堂课,带领学生飞向新闻阅读的彼岸!

本文配套课件下载地址:/ftp/。

郭慧娟。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出示幻灯片一、中中)。

有一个人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的节奏跳动,有一个人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就是杨利伟——第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今天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出示幻灯片二、标题)。

(出示幻灯片三)飞天梦之一龙在九天我们的飞天梦做了几千年,那是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在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翱翔天宇的渴望。

(出示幻灯片四)飞天梦之二嫦娥奔月嫦娥奔月让飞天梦具有了浪漫色彩,更引发了后人无数的幻想。

(出示幻灯片五)飞天梦之三敦煌飞天甘肃敦煌地区的大量的飞天形象,是飞天梦走向现实的一种体现。

(出示幻灯片六)飞天梦之四万户飞天六百多年前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出示幻灯片七)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飞天梦终于变为现实,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1、本则新闻的标题包含了几层信息?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喻指中国飞天梦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探索过程。

(出示幻灯片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明确:时间顺序。

3、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梦想将变为现实,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欣喜的心情。

六、(出示幻灯十一)导语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朗读)。

明确:1、点明时间、地点、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

2、指明这一事件的意义,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意义:第三自然段。

(出示幻灯十二)主体(4—26段)回顾重大意义的事件。

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第四自然段的作用:过度,承上启下。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出示幻灯片十三)研究探讨。

(出示幻灯片十四)一、可以了解中国航天工程经过的艰辛历程,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二、可以使飞天梦圆的意义更加突出。

三、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四、让读者明白:征天路任重道远。

(出示幻灯片十五)结语(27—30段)(朗读)。

(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七、(出示幻灯片十六)课文结构(板书)。

(出示幻灯片十七、十八)请欣赏“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瞬间。

(出示幻灯片十九)这是杨利伟拍摄的作品,他说这是他看到的地球最美的画面。

(出示幻灯片二十、二十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首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费俊龙拍摄0作品,照片中的褐色部分是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出示幻灯片二十二、二十三)20xx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计划绕月飞行一年。

(出示幻灯片二十四)20xx年9月25日21时10分许,“神七”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出示幻灯片二十五)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

(出示幻灯片二十六)翟志刚走出航天舱,五星红旗太空飘扬,太空从此印下中国人的足迹。

(出示幻灯片二十七)20xx年10月1日18时57秒,“嫦娥二号”腾空而起,中国人探月梦想更进一步!

八、(出示幻灯片二十八)研究探讨。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中国要在20xx年之后登上月球还需要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及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分析)。

(出示幻灯片二十九)明确:

1、厚实的物质基础——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

2、后继有人——技术人员、航天员的团结协作。

九、(出示幻灯片三十)。

“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是一个神圣的使命。我们无论是谁去执行这次任务,都代表着祖国和人民去实现这一理想。我们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飞行程序和操作,以及如何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这次任务。”————在谁将担任首飞航天员的谜底尚未最后揭开时,回答记者“你们现在想得最多的是什么”的提问时表示。

(出示幻灯片三十一)正因如此,杨利伟被评为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看颁奖词(朗读)。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出示幻灯片三十二、朗读)21世纪的神奇之旅,证明了人类第241次太空飞行属于中国!“神舟”五号的胜利凯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绩属于全体航天人,光荣属于伟大的祖国!飞天梦圆的今日,预示着中国强国梦圆的'明天!

十、观看“神五”发射前后录像,感受祖国的力量!

(结语)21个小时的征天之旅成就了飞天梦,当浩瀚太空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问天路永无穷尽,浩瀚深邃的太空必将留下中华儿女更加灿烂辉煌的足迹!

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咳嗽煳佬”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各位教师:你们好.

一、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文体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船”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把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熟悉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了解“神船”五号____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手动弯管机。

2.把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说教法。

科学公道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____美同一。基于此,我预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此外我预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五、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进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二)自主学习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除往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正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怀、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很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

(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答应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怀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液压切管机。

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留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进哉轨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与众不同。

翌年横亘酝酿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把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标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以为是实指“神船”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色。

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由于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船”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对中国航天史的扼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船”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具体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熟悉到“神船”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由于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往考察,才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看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飞天梦想——无数人的努力——实现梦想——路,还很长…。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过程和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层次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知人论世(8分钟)ppt。

三,理清思路,整体把握(30分钟)。

1、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2、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明确: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3、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明确: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4、自由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5、学会写新闻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6、课堂小结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作业布置】(2分钟)。

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板书设计】(3分钟)。

意义十分重大(评论式)。

主体(4~29):回顾航天历史。

(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

结语(30):“神五”进入轨道(迎来飞天时刻)。

王彩霞。

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

1.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2.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名言导入。

谁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的节奏跳动,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

的飞跃,他在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一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就是杨利伟——第。

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今天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

而辉煌的历程。

文本解读。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

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明确:标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

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

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8226;。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朋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氮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8226;,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大空。

合作探究。

明确: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术;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2.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8226;。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

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

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

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才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拓展探究。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对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

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2.比较《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同。

明确:《别》叙写有节制,有分寸,考虑受众,包括内地、香港、英国人的接受心里,很微妙,客观叙写,感情内敛。《奥》通过参观者的表情描写,间接表现。《飞》是直接议论抒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备课资料。

葛灵顿。

从普通飞行员到飞天英雄。

10月16日清晨,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经过21个小时,完成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草原顺利着陆走出飞船,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

杨利伟在参加航天员选拔之前,曾在成都军区空军驻渝航空兵某部工作生活了4年,是该部正营职领航主任,一级飞行员,四种气象飞行员,四机机长,安全飞行1149小时33分,因飞行技术拔尖、正确处置空中特情两次荣立三等功。8月,杨利伟从这里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杨利伟的战友胡岳彪评价说,杨利伟天生就是一块干飞行的料,生活习惯好,不抽烟,不喝酒,接受能力强,热爱体育锻炼,在航校学习飞行时,他的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是全班拔尖的。1984年,胡岳彪和杨利伟一起在学院参加初级教练机训练时,正巧碰上部队精简整编,学院里飞行学员淘汰率高达93%,要求飞行员各方面都要优秀,竞争相当激烈。为了能顺利驾机飞上蓝天,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他们分分秒秒都用在钻研航理、进行地面练习、体能训练上。为了锻炼坚强无畏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杨利伟和同学们在烈日下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双腿肿了消,消了又肿;万米越野,他们顶着凛冽的北风跑,手、耳冻得麻木,内衣被汗水浸透,也没有停下来;长途拉练,杨利伟常常走在最前面,双脚磨出血泡,他总是不吭声地咬牙坚持。

在同学中,杨利伟给人的印象是成熟和稳重,心理素质特别好。胡岳彪回忆说,他属于心理“早熟”的那种。1985年夏天,他们参加飞行跳伞训练,由于空中风速过大,杨利伟和一名学员在空中发生两伞重叠,情形十分紧急,地面指挥员急得大叫,杨利伟没有丝毫慌张,沉着冷静地操作,迅速排除险情,安全着陆。

到部队后,杨利伟在航校学习时形成的坚持体能锻炼的习惯从没有间断过。他常常打篮球,后来电视转播美国nba篮球联赛,只要不影响飞行,他几乎每场必看。平日里,他常常到部队机场旁边的山上去锻炼,一座800多米高的山坡,他10来分钟就能跑个上下。胡岳彪对杨利伟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向笔者介绍道:杨利伟和战友周末到西安鸿门宴遗址风景区游览,从部队出发往返100多千米的路程,杨利伟骑着自行车就去了,晚上回到部队还跑去打了场篮球。

该部副部队长徐万华曾经担任过杨利伟的团长,他用一句话总结道:“杨利伟飞行事业心特别强,他的飞天梦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1992年,因部队精简整编,杨利伟被分配到该部改装歼击机。从西安大城市来到重庆山区某小县城,由驾驶得如鱼得水的强击机到重新学习飞歼击机,家属工作、小孩入托等一系列困难接踵而来。与他一起改装的20多名飞行员有的选择了停飞,有的转业到了民航,种种新的人生选择摆在杨利伟的面前,此刻的他理想信念没有丝毫动摇,仍然执著地追逐自己的飞天梦。徐万华回忆说,对于杨利伟来说,飞行就是生命。

尽管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杨利伟仍全身心投入到改装训练中,重新学习航理,克服飞行中遇到的难题。他认真研究强击机与歼击机在战斗技术上的变化,仔细琢磨空中战斗特技的动作要领和西南地区低云、雾大、飞行能见度低等复杂气象条件。由于歼击机飞行中飞行员身体常常要承受自身体重6-8倍重量的负荷,对飞行员抗载能力提出严格要求。为此,杨利伟不断强化体能训练,每天都进行旋梯、滚轮、单双杠、1500米中长跑等训练,身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作为杨利伟的团长,徐万华对自己手下的飞行员十分了解。他说,平时杨利伟在部队训练中话不多,爱学习,爱锻炼,反应快,接受能力强,训练刻苦,特别是善于总结飞行经验,飞行技术提高很快。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飞行事业心,他顺利完成飞行训练大纲各项训练要求,对空中目标射击完成率达到100%,提前1年时间成为一名歼击机战斗员。

该部的领航主任孙华培曾与杨利伟一同参加过在空军歼击机和强击机飞行员中进行的航天员选拔,并进入过最后一轮60名航天员的选拔,最后因身体发现小肉瘤而被排除在12名航天员名单之外。回顾当年参加体检,他感慨地说,当年我们团有6名飞行员参加了初选,杨利伟从近2000名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12名第一代航天员之一,我作为飞行员感到格外高兴,杨利伟是我们空军飞行员的杰出代表。

(选自《中国青年报》)。

杨利伟的成长历程。

张金岭。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杨利伟这个名字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并被不少媒体称为“民族英雄”,成为最受关注的新闻人物。

我们凭什么敬佩杨利伟?当然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但还不仅仅如此。

杨利伟来自一个小县城,出生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里,父亲是个一般职员,母亲是中学教师。这样的家庭背景,是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的。和杨利伟一同进入航天员梯队的.另外两名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都出生在农民家庭。这次飞船发射时,聂海胜72岁的母亲因为家里没有电视,要想在电视直播中看看自己的儿子,也只能跑到邻居家里去看。翟志刚当上飞行员之前,家里的主食一直是大饼子和咸菜条,他80岁的老母亲目前正瘫痪在床。

就是这样一些普通百姓的子弟,如今都成了国家的精英。

媒体对杨利伟等人的报道,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他们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天资,除了他们艰辛的努力之外,主要取决于人生的每一次重要转折,都是公平竞争的结果。杨利伟从高中毕业,考入军校成为飞行员,再从飞行员成为航天员,每一次跨越,都经过了激烈的竞争,每一次竞争,都有严格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能不能入选,不是哪一个人或哪几个人说了算,而是由大家都能接受的技术标准说了算。这些硬邦邦的技术标准,是任何一个参与竞争的人都无法绕过去的。这个特殊行业的特殊的准入门槛,容不得一星半点的掺假注水,否则,早晚都有露馅儿的时候。因此,任何一个裁判者,都不敢挑战这个可以量化为小数点后几位数的游戏规则。

他们个人的命运,就是在这样的公平竞争中,实现着一次次的跨越。这是他们令人羡慕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幸运。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和他们一样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都多多少少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这使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大时代里的个人命运,既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也取决于很多外在的条件。因此,我们渴望着在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里,都能有这样的公平竞争;每一个人,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家庭,都只能通过公平竞争,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不是靠这背景那背景、这关系那关系。杨利伟这样的社会精英,之所以使人感到很亲切并很敬佩他,就是因为他和我们大多数人有着相似的背景,有着相似的奋斗经历,因而也有着能够互相感知的共同情感。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杨利伟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某些公众人物身上那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那种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的优越感,那种惟恐把自己“混同于老百姓”的高贵派头,那种大有来头的盛气凌人,那种视公众为群氓的装腔作势,在杨利伟身上找不到一点痕迹。因为他是在既定的规则之中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一个成功者,他不会自视为超人。其实,在身份平等的时代里,成功和失败都是相对的,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能心平气和。民情的淳朴,社会的和谐,也许就是这样营造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一、导入。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xx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师: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inchina”。

三、播放影片:火箭知识、神六起飞。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三、分析与探究。

1、请根据导语、主体、结尾的结构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

1~3——导语。

4~29——主体。

30——结尾。

2、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5.17,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幕;

1960.2.19,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4.24,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9.21,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11.20,“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19,“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325,“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1230, “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1015, “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4.【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5、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7、探讨交流 : 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呢?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师: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inchina”。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者都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这则通讯从“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高考考点相应知识链接: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能,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鉴于新闻的文体特点和高考命题形式,本课学习目标主要从“新闻的文体特征”和“新闻信息的整理和筛选”两个方面来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掌握分析、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1、筛选文章语句,提取有价值信息,学会挖掘新闻语言的丰富含义。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学习如何拟好新闻标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解题的能力。

1课时。

1、阅读《金太阳学案》“背景知识推送”,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整理通讯的概念和特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引导”和“基础知识梳理”。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集相关中国航天发展知识。

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

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课堂环节(40分钟)。

目标明确:(1分钟)。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掌握分析、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一、导入课文(1分钟)。

二、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4分钟)。

2、作品背景介绍。(1分钟)。

三、合作探究(28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2、问题探讨(25分钟)。

探究: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5分钟)。

(点拨:结合主体内容分析,标题一般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

探究:这篇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做好标记)(5分钟)。

(点拨:新闻标题要吸引观众,让观众获得明确、实在、有用的信息。)。

四、课堂训练:《金太阳导学案》36页第9题——给新闻材料拟定小标题。(4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六、作业布置(课后完成,约15分钟)。

固学作业:1、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文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5分钟)。

2、完成固学案第1--5题。(10分钟)。

预习作业:看教材80—81页,预习《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并搜集平时接触到的新词新语。(10分钟)。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

[课文分析]。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18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经典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结合课文内容,试编写“中国航天大事记”。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神舟”五号,进行话题的搜集和整理。

4.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5.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嫦娥奔月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可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民却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一神话变成了现实。(学生兴趣被激发)。

【多媒体出示英雄杨利伟的图片】。

师 图片中的英雄是哪位呢?

生 (大声)杨利伟。

师 他是干什么的呢?

生 民族英雄。(学生笑)。

生 我国第一位宇航员。

生 准确地说,他是我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宇航员。

……。

师 看来,大家对时事都非常了解啊。不错,他是一位宇航员,更是一位英雄。他的成功凝聚着许多中国人民的期望和汗水。xx年10月15日清晨的瞬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恒的骄傲和不朽的回忆。(学生的热情被点燃)。

师 下面,我们通过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国的航天事业。

【多媒体出现课题】。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屈原曾经仰望浩渺宇宙发出天问,敦煌的飞天壁画诉说了中华儿女几千年的一个梦想,飞天是那么坚定的一个幻想,走进无数智者的梦境。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是一条怎样的漫漫长路呢?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文,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编一份大事记。

师 经过快速的阅读,下面我们有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他们的进展。掌声有请。

小组代表 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们小组经过阅读筛选,觉得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编排是比较合适的。我们选用了表格的表现形式,请大家一边看我们组整理出来的表格,一边可以在课文中找相对应的句子,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师 发言人的嘴可真厉害。

小组代表 从时间来看,我们找到的重要发展过程有:

1.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人造卫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震撼。

2.1958年5月17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决心要“搞人造卫星”。同时,全国各地的科研所、科学家迅速行动起来并制定了计划。

3.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4.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同时,中国宇航员的选拔工作结束。

5.1986年3月,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批准了“863”计划,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6.1992年9月21日,以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7.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年1月9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

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9个月后,“神舟”四号发射成功。

10.最为辉煌的时刻:xx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师 非常精彩,非常精彩。整个信息筛选合理准确,发言人流利清楚,很有水平。让我们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 下面,我们通过录像片段再来重温一下这一个个难忘的历史瞬间。

【多媒体播放“神舟”五号发射的瞬间以及杨利伟返回地球的瞬间】。

师 xx年10月15日上午9点整,“神舟”五号正式升空;9:33分,飞船和地面的第一次通话实现;17:04分,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俯视我们美丽的地球;18:00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示联合国和中国国旗;次日,中国第一位太空人从太空归来。

生 是我们可爱的科学家,他们为之付出了智慧和心血。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生 是那些工程师,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梦想变成现实。如果给我一束鲜花,要送给发射现场的人,我会挑工程师的。我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在“神舟”四号发射时,只有零下38度,一位技术人员为了扶住倾倒的仪器,伸出的手粘在上面,拿下来时已经血肉模糊。在“非典”时期,曾经有一位技术人员患病倒下,全部技术人员几百人进行隔离,但他们通过电话和网络坚持进行工作,商讨技术方案,保证了“神舟”五号当年成功发射。

师 我想起了作家魏巍在抗美援朝的报告文学中说的一句话: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啊!

生 我觉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譬如,在我们国家国力比较微弱的时候,毛主席就能以超常的魄力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此外,邓小平、他们也功不可没。

生 我觉得大家还忘了一个人没有说,那就是我们的人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花了近十亿人民币,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这些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人民的血汗钱啊。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没有人民是不行的。“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学生大笑)。

……。

师 很好,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事实上,如此庞大的一个工程,要指出谁的功劳最大实在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这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成功是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人民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人民梦想许久的飞天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啊!

生 我觉得这篇报道的手法运用比较有新意。“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在瞬间被所有的中国人知道了。因为现在的传媒那么发达,如电视现场直播等,让有心了解的人第一时间都可以了解。如果第二天的报道仍和昨天一样,那就没有什么特色了。所以,在安排结构上作者动了脑筋,他把飞船发射作为线索,以“神舟”五号的发射为引子,借机回顾了中国的航天史,让读者接受了更多的信息,最后,又以“神舟”五号的发射作为结束。这样,首位都是最新消息,具有时效性,中间部分,合理地安排了相关的知识。整篇报道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学生报以掌声)。

生 我觉得课文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已经高度地概括了它要表达的内容了。“航程”包括了一个过程,从起始以来的漫漫征程都是可以说的,所以在报道中,作者抓住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作为线索,将中国航天发展的简史表述出来。

生 我补充一点。航程包括起点和终点,我们现在只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这个航程中写下了精彩的一页,但还不是结束,还有更辉煌的前景在等待我们。所以,课文标题还贴切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我们还有更精彩的。

……。

师 两位同学都抓住了标题来谈。我们常说,好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这篇课文的标题的确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一般情况我们如何拟好新闻的标题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多媒体课件显示】。

一是宜明不宜隐。如果标题能一下子抓住观众,激起观众“想看”的欲望,才能谈及内容是否“耐看”,如:“一桩假药案两命归黄泉”。这个标题不仅言简意赅、浅显明白,而且震撼人心,富有吸引力。相反,“我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收效明显”这个标题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不够明白,收到的效果是什么,观众在标题中无法看出来。

二是宜实不宜虚。尤其对一些十分重要的新闻报道,利用标题可以把新闻的重要价值和报道意图很好地体现出来,进而在有限的时空传播更多的信息,让观众多侧面、多层次地了解到他们最需要获得的事实。如一个区的残疾人参加残联组织的为民服务活动,内容是上街为民免费修理家电。记者写的标题是“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街头献爱心”,这个标题不仅太虚,而且不够准确。若将其改为“××区残疾人上街为民义务修家电”,修改后的标题虽然很一般,却使原来的虚题变成了实题。

三是宜短不宜长。必须用最简洁的文字,明白地标出新闻中最新鲜的、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东西,形成视觉第一冲击波,以此吸引观众。

【学生一边记一边体会】。

课堂小结。

古有屈原发天问,今有嫦娥飞天梦。飞天的梦想,经过无数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实现了它,这是我们的骄傲,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激励,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英雄,把我们的航天事业推向世界的顶峰。这个目标交给谁了呢?就要靠各位同学的努力和进取。

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身份,如学生、工人、农民、华侨等,给杨利伟写一封信,表达你对“神五”升天的看法。

板书设计。

飞天——梦想——无数人的努力——实现梦想——路,还很长……。

拓展阅读。

太空英雄杨利伟。

杨利伟身高1.68米,1965年出生在绥中县。

父亲曾是该县农副产品公司高级经济师,母亲是一名教师,其姐姐和弟弟现仍在绥中县工作,家庭状况在当地也算是小康水平。

杨利伟在母亲同事的介绍下,与同县姑娘张玉梅相识相恋,1990年冬天喜结良缘。当时部队规定飞行员结婚后其家属可以马上随军,杨利伟的爱人婚后即随同杨利伟到西安,后又到四川。

中国开始进行航天载人飞行试验后,杨利伟通过考试与全国选拔的12名“太空飞人”来到北京航天城进行艰苦的训练。期间按规定每4年才能有十多天的时间回老家探亲。在他进行太空人训练的3年期间没有见过自己的弟弟和姐姐。

不过,杨利伟的父母每年都会到北京小住,与儿孙团聚。杨利伟每逢周末亦会结束训练回到家中与亲人相聚。杨利伟的爱人也任军职,在航天城里工作,儿子则每天乘坐航天城的班车到市内上学。

目前薪水万元常寄钱给父母。

据杨利伟的姐姐介绍,杨利伟小时候身体很好,很少生病。姐姐说,他们的父母70多岁,但身体一直很硬朗。她说,小时候弟弟就喜爱体育运动,喜欢游泳、滑冰,常在外面玩耍,入伍后田径项目仍名列前茅。

由于十年前杨利伟就被选拔成为太空人进行训练,家人也知道部队的纪律,从不过问他在部队上的事情,只知道他平日的工作就是训练,只见过他身穿宇航服的照片。

杨利伟入伍后,因工作原因很少回家,即使回到家中也只是陪父母聊聊天,尽量不上街,减少与外界的接触。所以,他与同学们很少往来。xx年,杨利伟回到家乡过春节,之后姐姐与弟弟再没有见到他。

姐姐介绍说,弟弟上学时成绩一般,但理工科成绩很好,到部队后也一直坚持学习,回到家中探亲时也会玩玩电脑,特别喜好摆弄各种电器。据了解,杨利伟目前的薪水有一万元,与民航飞行员相比略低,但他时常寄钱寄物给绥中的父母以表孝心。

杨利伟的父母于十几天前来到北京航天城杨利伟的家中,并将家中有关杨利伟的照片带到北京,交给有关部门。目前,只有杨利伟的姐姐与弟弟还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老家。

绥中县委书记刘向阳说,杨利伟是绥中县的骄傲,绥中也为培养出这样优秀的人才而倍感自豪。

杨利伟成当地学生“名人”

提起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锦西炼油化工总厂”“绥中白梨”和“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都颇具名气,如今“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再次使国人关注的目光聚集在绥中县。

不知是绥中人的身体特质还是其他原因,部队常会到绥中县高中选拔飞行员。杨利伟就是在1983年从绥中县第二高中,被部队选拔培养后,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当时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体检,挑选一批身体素质较好的进入复检,再到锦州部队医院检查,最后只剩下几名同学,再到沈阳一家部队医院进行最后测检后,即确定入选飞行员。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恢复高考,能够成为一名飞行员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绥中第二高中,有2名学生被部队选走,杨利伟与另一名同学,一下子成为当地学生中的“名人”。

20年过去了,曾教过杨利伟的教师大多已退休,但提起当年选拔飞行员的事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可见当时“选飞”的影响。

被评为一级飞行员。

1983年9月,杨利伟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毕业后成为空军某部飞行员。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太空人大队太空人之前,杨利伟是一位拥有1350小时飞行经验的强击机和歼击机飞行员,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

他在空军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1996年起参加太空人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太空人。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太空人专业技术综合考核,光荣地被选拔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飞梯队成员。

鉴赏提示: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记者以三个小标题的形式将文章分成三部分,记叙了杨利伟被选拔为优秀飞行员并最终成为太空英雄的过程。在表现人物时,文章没有像记流水账式交代杨利伟的成长经历,而是选取一些横截面刻画人物性格,并通过杨利伟姐姐的转述以及杨利伟中学时师友的称赞来侧面烘托人物。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人物通讯的写法。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鉴赏好的标题。

参考答案:本文标题有两层含意: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是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二、命题意图:本题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一般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本文导语部分是第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作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三、命题意图:一方面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参考答案:略。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自主合作。

多媒体网络视频。

一课时。

一、导入——视频导入。

利用神舟五号发射的`网络视频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神舟五号的发射状况。

二、神舟五号发射的相关资料介绍。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1、根据新闻结构,理清本文脉络。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时间事件。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数字列举法。

3、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自己选题,就身边的热点新闻做一不少于三百字的报道。

(略)。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一课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2)完整性。(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不同凡响。

翌年横亘酝酿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略)。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一课时。

(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酝酿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年级高一学期上期学段第一学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闻稿的基本特征;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史实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热爱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攻坚克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教学重点新闻特点:时效性和目的性。

谈论法。

读书指导法教学资源教材。

多媒体。

国外媒体对“神舟”五号升空的报道;。

“神舟”五号发射视屏;。

一、新课导入1.(ppt展示相应图片和视屏)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再次回顾这段历史!

2.(ppt展示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首次载人飞行具有里程碑意义;法国《解放报》一篇报道写道:“神舟”五号的成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伟大,但是中国不太可能在未来空间站的探索中独自行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中国记者又是怎样报道这一伟大事件的。

1.在图片展示和视屏观看中,感受中国的航天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阅读课文,对比国外媒体的报道。

1.用图片和视屏导入,非常的直观,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有一个了解。

2.将这篇新闻报道与国外媒体的新闻进行对比式阅读,从中发现出不同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探究新闻结构)同学们读了这篇新闻,一定发现了这篇新闻并没有按照事件顺序简单的记录“神舟”五号发射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梳理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大意。

2.(小结新闻结构)这篇新闻的结构非常有特点:主体部分没有继续叙述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发展史的回顾中,这样就使得本文与一般的新闻在写法上有很大不同,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我们在前面的两篇新闻里接触到了。同时这种由现实回顾历史、又从历史回到现实的“饺子式”结构,不仅展示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实现的艰辛过程,而且使得事件的意义和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1.(1-3)新闻导语:“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举国关注。

(4-26)新闻背景: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30)结语: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结构都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