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客家文化心得体会(实用8篇)

时间:2023-09-01 00:17:04 作者:薇儿 心得体会 最新客家文化心得体会(实用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客家文化心得体会篇一

端午节在中国人的心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传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因为不满统治者的统治,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投江自杀,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今年的端午节是我在海南过的第三个端午节,以前的端午节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我们只是窝在宿舍里,也没有什么活动,但是今年的端午节国的很不一样。今年,我们两个班的同学在文珍老师、刘文霞老师还有吴超华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三亚市四马村一家黎族人家,过了一个非常精彩的端午节。

我们租了三辆车,从学校7点半出发,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后,来到了四马村。这一家黎族人非常好客,因为我们的人特别多,所以,那一家人也请了很多人来帮忙。我们今天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怎么样包粽子,我们大家在家里基本上都没有包过粽子,所以大家都不怎么会,只有几个海南的同学会包,我就觉得特别羡慕和佩服。

文珍老师也教我们怎么样包粽子,我们一共包了两种粽子,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弦的。甜粽里面包了蜜枣、花生和葡萄干,而咸粽里加了猪肉,这可能是因为南北的文化差异,南方人喜欢吃咸粽,尤其是海南人,而我们北方人大多喜欢吃甜粽。一开始学习包的时候,包了半天也没有把它包上,不是米放太多,就是粽叶被折坏了,然后后来都弄好了之后,就是绑绳子的时候怎么绑不出四个角,一开始就是特别灰心,不过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总算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粽子,虽然样子不是特别好看,可是,还是觉得心里很高兴。后来我一共成功包了四个粽子。大家都包完了之后,我们就开始煮了,大家烧火、煮粽子,洗菜、切菜忙的不亦乐乎,我们大家一直忙到了中午1点多,然后才开始吃饭。感觉这么多人在一起吃饭,尤其是和这么的同学在一起,感觉真的很好,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人这么全的在一起吃饭,所以这是一段很是珍惜的时光。

中国古代的节日,现在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现在的端午节,赛龙舟都很少看到了,所以,我们今天这个活动我觉得特别的有意义,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同学之间的感情,学习了怎么样包粽子,然后也会牢牢的记住这个很难忘的日子。

传统就聚起来一起包粽子。

从楼底下玩完回来,一打开家门只见一桌,四椅,两人,一盆米。桌上还摆着一碗蜜枣和一碗肉丁。妹妹也随后跨入家门,我就拉着他去一起洗手,有一起跑过来包粽子。一家人围绕桌子而坐,一边聊天,一边包着粽子。我拿起一片光滑的棕叶,学着妈妈在手中卷了卷,拿起一把糯米就往里面装,可是这个粽子的胃口太大,我给他使劲装米,但他却不见个满,我纳闷了,举起粽子一看,原来粽子底下没包紧,米就从那个洞里飞泻而下。我没有放弃,又抓了一片棕叶,卷紧下面再往里面装米。米已经装满了,眼看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时,问题又出现了。我虽然包出了粽子,但是我包出的粽子却是平面的三角形,不像爸妈包的一样是立体的。我又拿出一片叶子,包了半天,爸妈也教了我半天,可是我包的就是平面三角形的。到了最后,我们终于报完了,可是这些粽子并不是去投江,而是给我们吃的。

通过这次包粽子,我知道了干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不能急躁。凡事都可以慢慢解决,如果急躁就将可能事得其反,惹出更大的麻烦。还有就是,虽然我们现在包粽子不用往江里投,但是屈原的精神和遗留下来的文化我们必须铭记在心中,并且发扬和传承。

客家文化心得体会篇二

客家是中华民族五大民系之一,千百年来在“千年客家文化”烘托下,客家人民秉持“勤劳、勇敢、善良、有信仰”的传统美德,不断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客家服饰文化的发展更是传统源远流长、深入人心。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客家服饰文化的展览和讲解,受益良多,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体验与感悟。

首先,客家服饰集中展示了客家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客家的服饰文化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具有鲜明的特点,如“黑兔毛绒套衫”、“菜花斗篷”,这些都靠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技艺精心制作而成。从展品中可以看出,客家服饰的设计、工艺、颜色和印花等因素都体现着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创新,客家服饰融合了各个时期的元素,代表了客家文化的历史经验和传承精神。

其次,客家服饰展现了客家文化的生活气息和风土人情。 如“丝绸金钗”、“粉红汨汨腰裙”,这些富有女性柔美特点的饰品,代表着客家女人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而在男性服饰方面,则以“黑缎白领襟九龙膏衣”、“棉裤衣”以及“青色绸衫”为代表,分别代表了客家男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特征。

再次,客家服饰彰显了客家文化的时代进步和创新精神。客家服饰也在不断创新的进程中融合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客家服饰中的丝绸卫衣、现代羊毛衫等,都具有现代时尚元素,同时又保留有客家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不仅体现了客家人民的创新性精神,更展示了客家文化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最后,客家服饰反映了客家人民对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客家服饰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宣扬。在客家服饰的展示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客家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对家族、族裔的认同与传承。

总之,客家服饰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通过参观展览,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客家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感受其历史传承和创新精神,更能够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不断弘扬,传承与发扬。

客家文化心得体会篇三

感谢实验中学又为家长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就在去年,贵校就曾邀请中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著名人生激励导师、成功学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亲子教育课。董博士曾用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帮助两个弟弟完成博士学业,并用其独创的亲子教育模型指导自己女儿读博的实践,让在场的家长惊叹不已,更让我兴奋和激动的是自己又多了一种教育孩子的秘籍,那就是董博士告诉家长们的那段话:“人的自尊心就像人的脊梁柱,一个人要活的有尊严,就必须抬头挺胸,孩子也是人,要让她像人一样有尊严的生活,而鼓励恰恰是引发孩子成长动力的最佳工具”。在董博士看来,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教育方法,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没掌握教育方法的家长,天才是教育出来的!

今年4月18日下午,实验中学再一次在孩子学习教育的关键时期,又为家长邀请到了中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国际学院十大培训师、国际家庭教育行业协会会长戴东博士,又为我们现场进行了一堂精彩的亲子教育训练课,戴博士独到的教育和训练方法赢得了家长们一次又一次的掌声,我和每一位到场的家长一致看法是听得非常值,总结起来就两个字,一个是“精”,另一个字是“新”,“精”是指戴博士的亲子训练课讲的非常精彩,“新”是指戴博士的亲子训练课讲的独到而新颖。戴博士讲到,家长必须给予孩子信任和掌声,同时杜绝用一幅死相来面对孩子,家长的态度和情绪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要让孩子快乐主动地学习,并就如何让孩子快乐主动地学习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戴东博士始终表现得非常从容潇洒。他用鲜活生动的案例,风趣幽默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赢得了家长们的阵阵掌声。戴博士告诉家长们:“我们应多看孩子们的优点,并给予他们鼓励和掌声,我们最不应该拿他们去和其他的孩子比较,然后批评他们、打击他们、否定他们,这样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失去自我价值,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相信我们的孩子,因为相信本是一种力量”。

通过2次学习,受益匪浅。

主要有如下认识和体会:

二要学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孩子养成对第二天课程进行预习,找出难点重点;花几分钟时间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回忆一遍,加深记忆;每周要花几十分钟把本周所学内容回忆一遍,以巩牢记忆;在课上用专门本子把老师课内所讲的认为似懂非懂的内容记下来,进一步加以理解掌握;在课堂上主动与老师互动,做到一心不二用。只要养成如上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然会大幅提高。

三要多给孩子一些掌声,让孩子拥有尊严,始终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时,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让她时刻能享受到做对事和做好事所带来的快乐,当她做错事或没有做好某件事时,千万别简单粗暴的批评她指责她,要知道任何一个孩子是不希望自己把事儿做糟糕,家长应该从爱的角度,用爱的方式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和不足,鼓励她完全可以做的更好!

四要忌讳用一脸死相去面对孩子。不要把糟糕的情绪带到孩子面前,要明白交换原则,你为孩子到底付出了什么?当然不是指花了多少钱或做了多少事儿,而是指你为孩子到底改变了多少。要时刻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唠唠叨叨,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或事儿没做到时,你第一句话应该说没关系的,你学得好、事儿做得对爸爸妈妈爱你,你学得不好做得不对爸爸妈妈依然爱你,更何况过去不等于现在,现在不等于未来,只要你认真起来,你一定会是最棒的!

五要讲对位。孩子学习生活方面出现了问题,一定不要拿她与别的优秀的孩子进行对比,那样对比既没意义也不公平,因为这样不对位,对位的是你自己与别人优秀孩子的家长去对比,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家长的,怎么给孩子教育和帮助的,你什么时候变成了优秀的家长,您的孩子自然就会变成优秀的孩子了。

六要学会移情功能。无论你是集团老总,还是政府领导,回到家里你就是孩子的爸爸和妈妈,你就是能为孩子排忧解惑的人,假设你是一名警察,当你回到家里还是一幅严肃样子,孩子一定会感觉你把她们也当贼看了,孩子一定不会快乐,她的学习生活一定会被你的态度所影响。

今天,由于自己才识疏浅,不能将两位专家所讲的内容准确全面的领会和总结,只是对所讲内容有个粗浅的理解和认识,希望在今后的家长学习课上进一步弥补不足,谢谢!

客家文化心得体会篇四

客家族群作为中国独特的民间群体,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而客家服饰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我有幸亲身体验了一次客家服饰的穿着,深深地体会到了其独特之处,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感悟与体验。

第二段:感受客家服饰的细腻与繁复

穿着客家服饰的第一感觉是它的繁复与细腻。客家服饰通常由上衣、下衣、发冠、披肩和配饰等多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经过精细的制作和装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而且,客家服饰的纹样和色彩也十分繁杂,常见的有绣花、绶带以及彩线等装饰。通过亲身穿戴,我深深感受到了客家人对服饰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第三段:理解客家服饰的文化内涵

客家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客家文化中,服饰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客家服饰中的纹样和颜色都有特定的寓意,如红色代表吉祥,金黄色代表富贵,这些寓意与客家人对家庭和幸福的追求密不可分。穿着客家服饰,我感受到了家族传统的文化积淀,也更加理解了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

第四段:客家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客家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客家服饰逐渐被现代化的服饰所替代,客家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传承。参与客家服饰的传承活动,我才发现真正了解客家服饰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时间。通过传承,我们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并喜爱客家文化,同时也能够让这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与发展。

第五段:对客家服饰的思考与期许

穿戴客家服饰的心得让我深思,我发现现如今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越来越少。因此,我希望客家服饰能够得到更多的宣传和推广。无论是在文化节日中的演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着装,都可以适当地借鉴一些客家服饰的元素。只有这样,客家服饰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客家文化。

总结:客家服饰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细腻和繁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通过亲身体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独特之处,还能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对其保护与传承负起责任。希望客家服饰能够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多的宣传和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客家文化。客家服饰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对客家人的回忆与追溯,更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弘扬与传承,它必将为客家人和全社会带来更多的文化融合和共融的机会和可能。

客家文化心得体会篇五

一个地方的风俗,我们可以从婚礼中感受到,不管是哪个地方,哪个民族,对待婚礼都是非常认真的,参加别人的婚礼,虽然只是客人,但是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风俗习惯。下面小编以来给大家介绍的是客家的婚嫁习俗,希望对你有用。

1、说亲

待到男孩子长成了大人,家里的父母便会请人来为他做媒,在附近寻找合适的未婚女子,媒人要做的事情就是跟女方介绍男方的家庭情况,以及男子的年纪和相貌,要是女方的家人觉得不错,同意了,就可以发展下一步,也就是相亲。

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有的女方家中同样办理。所以旧时男女青年终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来决定,有的还受门第条件的限制,因此,“先结婚后恋爱”者居多,同床异梦者也不少。

2、送定

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嫁妆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人,除了一般需送的礼品外,还要送一公一母两只“兔子”。“兔子”是用猪肚翻个面,塞入米糠制成,再做上耳朵、眼睛,形象逼真。女方收下公的一只,回给男方一只母的。俗谓“过了兔子礼即可吐子吐孙”。

3、报日子和送聘金

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4、盘嫁妆

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长命草”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5、接亲与送亲

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一些一些地区的客家人在迎亲中有“拖青”之俗,即花轿车后面有个人拖着一条寓为百子千孙的榕树枝。当花轿在路上遇上别家的的花轿时,便按俗规互相调换树枝,双方回祝多子多孙,俗称“换青”。然后各自拖回家中,把榕树枝抛到自家屋瓦背上,借榕树多子之意,有些地方则互换红花。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

这是这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7、闹洞房

闹洞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如有的说四句道:月光光,看新娘,新娘肚屎圆丁当,今朝下种子,明年八月生出桂子满天香。这类既带嬉戏又含祝福的四句词常引人拜腹大笑。

8、圆房

台湾的客家人最风趣,圆房之时,新郎新娘刚刚躺下,床底下就会传出公鸡“喔!喔喔!”的叫声,母鸡“咯咯蛋”的报生声。原来是在姑娘谈定婚姻事后其母亲精心地为其喂养一对鸡,随她出嫁之日作为“带路鸡”来到男家,直送洞房婚床底下。鸡叫后,新郎会问新娘:“床下怎么有鸡叫?”新娘告诉他:“天快亮了,公鸡啼明,鸡下蛋了。”新郎掀起床单一看,床底下母鸡真的下了个大鸡蛋了。新郎触景生情,紧紧地抱着新娘高兴地说:“果然不错,生了!生了!好兆头,我们也会生的!”此俗俗称“圆房催生”。

不少地旧俗还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烧猪”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对此旧俗,有岭南杂咏一首云:闾巷谁教臂印红,洞房花影总朦胧;何人为定青庐礼,三口烧猪代守宫。

9、请三朝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上门”。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尤其过去娶亲更甚。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来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

在农村,如果娶媳妇的话,是可以不请客的,但是如果是嫁女儿不请客,那就会被亲戚们责怪,因为在结婚之前男方有送礼物和鸡鸭鱼肉给女方,这些应该用来招待亲友,除了吃,还要给他们带一点回家一起分享。

在宋明时期,畲瑶人迁移到闽西与粤北,成为当地主要民族,与后来从江南移民过来的汉人,还有广东广府人,一道形成了客家民系。在宋代梅州:“主要畲瑶、客为汉族”,可见当进粤东地区主要是以畲瑶族为主体,后来粤东的畲瑶族大量汉化,成为客家人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清初畲瑶山民从梅汀等地迁移到南方各地,主要是粤、闽、湘、赣、桂、浙,与当地汉人相邻居,当地六省汉族称呼他们为“客家人”、“畲客”、“棚民”“客籍人”。

客家人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主要是客家人与六省汉族的汉客械斗,又称土客械斗,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其本质就是汉化畲瑶人(客家人)与南方六省汉族的种族矛盾与土地矛盾。

客家人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的主力,在清代客家人太平天国运动中,参与的客家人主要由两广、湖南、江西等地的客家人,总数达百万以上,由此可见,清代南方客家人总数达数百万以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客家人的人口受到重大损失。梅州是太平天国的发源地与扑灭地。

客家人在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央红军的主力。客家人积极参与秋收起义运动,与反动白军进行斗争。

客家人为湘赣苏维埃政权与中央苏区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展阅读: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闹房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回门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客家文化心得体会篇六

客家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而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客家服饰更是独具特色,以其精美细致的刺绣和匠心独运的设计受到了世人的喜爱。我有幸近期接触到了一些客家服饰,并在穿着过程中体验到了其中的美妙之处。下面我将从颜色搭配、材质选择、刺绣工艺和传统文化特征等方面谈谈我对客家服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颜色搭配

客家服饰的颜色搭配独树一帜,既有鲜艳明快的红色、黄色,又有沉稳典雅的黑色、白色。首先,鲜艳的颜色给人以活力和热情,体现了客家人民的豪爽和乐观。而沉稳的黑、白色则体现了客家人勤劳朴实、稳重持重的品质。在实际穿搭过程中,我发现将这些颜色进行巧妙的搭配,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第三段:材质选择

客家服饰在材质选择上讲究天然、舒适,追求质地细腻的面料。例如丝绸、棉麻等材质被广泛应用于客家服饰中。这些天然材质不仅舒适柔软,而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适合于各种季节穿着。同时,这些材质还能凸显出客家服饰的精致和典雅,增强了整体款式的美感。穿上这样的服饰,我感到舒适自在,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底蕴。

第四段:刺绣工艺

客家服饰的刺绣工艺源远流长,世代传承,独具匠心。其中以客家女装的刺绣最为细腻精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刺绣不仅能够为服饰增添美感,还能展示出客家人的智慧和手工艺的卓越。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我不禁被刺绣的精致和细腻所折服。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工匠的心血,为服饰注入了生命的力量。

第五段:传统文化特征

客家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融合了丰富的客家传统元素。例如,服饰上经常出现的莲花、云纹等图案象征着吉祥和繁荣。同时,服饰的款式设计上也融入了客家人民的喜庆和节日氛围。这些传统文化特征使得客家服饰不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寄托情感、传递文化的载体。穿上这样的服饰,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客家人民的热情和豪情。

结尾:

客家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和喜爱。通过对客家服饰的穿戴体验,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美妙之处。颜色搭配的巧妙、材质选择的舒适、刺绣工艺的精良以及传统文化的特征,使得客家服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服饰将继续传承发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好和惊喜。

客家文化心得体会篇七

今天我做了一道我们定南的经典菜肴——豆叶干。这道菜是我乘假期跟奶奶了解了关于豆叶干的制作过程,并在奶奶的指导下全程参与完成的,现在就由我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吧!

我们先去山上种菜的地方摘叶子。摘叶子也是有讲究的,必须得挑嫩的,上面一定不能有洞。只见那些豆叶的形状像椭圆形,摸起来非常的顺滑,味道还伴着清香。期间我发现在豆叶的根那里有许多的蚂蚁,黑压压的一片可吓人了!它们不断的吃着豆叶和根部,这让很多的豆叶都烂了。

采摘完后我们就开始洗豆叶和煮豆叶了。洗豆叶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豆叶都大致摸排面,用水冲洗,冲洗过后,水里不时飘着脏东西,底下还有一些沙子,此时豆叶已经非常干净了。

接着是煮豆叶。我们煮豆叶的时候,先把一些水倒进锅里面烧开,再把豆叶全部倒进去,开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定要控制好,不然豆叶就会煮不熟或者是煮烂了,然后再在里面放一点盐,煮上半小时,然后焖上十多钟才能起锅,奶奶说这是为了保持豆叶的原汁原味。

开始晒豆叶了。我们先把豆芽从锅里拿出来,一片一片的分开放在盘子里面,然后端到有太阳的地方去晒,分豆叶的时候,那可得小心了,因为这豆叶干实在太烫了,稍不留神就容易烫到手。在太阳底下暴晒几个小时后就可以把它拿上来了,这时豆叶整个就卷起来了,也不再是之前面那样嫩绿的,而是呈黑褐色了!

听长辈们说,豆叶干和丝瓜是标配,于是我决定给大家露一手。我先拿出一个丝瓜,慢慢的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拿出今天上午弄好的豆叶拿出来。开始炒菜了,我先把一些油放进锅里面开火然后放上丝瓜,翻炒一会儿就把豆叶放下去,洒进些蒜沫,再放一点水去焖上两分钟,这样一道丝瓜炒豆叶就做好了。

我尝了几口特别好吃,姑姑她们也说好吃,一家人吃得是津津有味,果真是我们定南的美食之一。

客家文化心得体会篇八

作为一个来自客家地区的年轻人,我一直对客家文化和建筑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热爱。近年来我有幸走访了众多客家建筑,不仅了解了有关这些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从中获得了许多关于客家人民精神和智慧的启迪。今天我将分享我的客家建筑心得体会,希望能传递一些有关这些建筑的知识和美。

第二段:客家建筑的传统形式和特点

客家建筑的特点是它紧贴着山坡崖壁,创造了一个自然的防御结构。客家建筑通常是石墙土木结构,采用木材和石头作为主要材料,古老的建筑技术和手艺令这些建筑具有巨大的耐久性和永恒的美丽。而且,大部分客家建筑的屋顶斜坡非常大,这是为了让雨水顺利地流入庭园或田地,体现了客家人谷大于城,守土有责的民族精神。此外,客家建筑还具有像雕刻、彩画、印刷和堆砌之类的传统艺术装饰,这些装饰都与历史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第三段:客家建筑的精神内涵

客家建筑的精神内涵是客家文化的体现,其构建理念体现着客家人勇毅、努力和感恩的情感。首先,客家建筑与山水相依,凸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其次,客家建筑是匠人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共食一锅饭,共住一幢屋”的强烈凝聚力。再者,客家建筑是客家人治国和安家立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展现了客家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

第四段:客家建筑与当代建筑的互动

客家建筑与当代建筑之间的互动是一种有趣的思想碰撞。现代建筑注重高楼大厦、绿色技术、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追求现代美学风格和人文精神价值。而客家建筑则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和建筑材料的使用,反映出深刻的人文情怀和民族文化认同。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出发,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建筑品质。

第五段:结语

综上所述,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美学价值。通过了解和学习客家建筑,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华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还能从中领悟到人类智慧和生活美学的精髓。因此,在今后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宣扬,为中国建筑文化做出更加深刻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