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心得体会(通用5篇)

时间:2023-09-28 09:07:07 作者:笔尘 心得体会 2023年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心得体会(通用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心得体会篇一

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首先,学生学习的第一环境是家庭。我们要让学生敢说会说“爸爸妈妈,我是小老师,我来问问您”,家长也要欣然接受孩子的这种挑战,乐于配合学校教育。这样,家长就可以通过看书、看报、看电视、家务劳动及家庭理财等方面的活动,让孩子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主动降低姿态,接受孩子各方面的'提问和质疑,如:全家同看一本书,让孩子当老师,就书中的问题提问家长,家长就可以用这种机会带动孩子思考。在家务劳动纠纷或家庭理财分歧等方面,可召开家庭会,让孩子提问各方,在提问中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提高提问水平。

其次,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是课堂。要让学生敢说“老师,您来当学生,让我考考您”。为此,老师告诉学生课前要预习好课文,这样才有可能考住老师,同时还要告诉学生预习方法,预习内容等,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充分的准备,才会有考老师的信心。另外,我们必须创设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如:课前可以用唱歌、讲笑话、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放松。当然,老师也应笑容可掬,教态随和,语言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当学生提出问题后,不管问题提得恰当与否,老师都要细心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这个小老师的欣赏。小老师提的问题若有价值,老师一定要调动全班同学一起表扬该小老师,如问题不恰当,也应给予鼓励。老师还可以颁发“优秀小老师奖”以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挑战,让学生在挑战中锻炼思维创新能力,从而享受提问所带来的快乐。

再次,孩子们间的辩论、质疑,也是课堂内外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课外生活中,家住得近的孩子也可组成学习小组,在组内学习时,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采用提问的方式互相质疑解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提问的能力,也让孩子在交流中学会互助和关爱,使孩子在同伴的赞许声中获得认同,赢得成功。

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心得体会篇二

当今幼儿知识面广、个性独立,对于陌生的成人社会有着太多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不再停留于假想情景下的体验,给幼儿提供真正的情景,让幼儿亲身尝试、体验,往往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会给幼儿带来更多的问题和悬念。

1.走入社会生活是幼儿们产生问题的源泉

在一系列主题的开展中,教师经常组织幼儿外出寻找、观察有关主题活动的内容。也正是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经验的碰撞,产生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引来了幼儿更大的关注。

实录三 有用的水

在这一主题的开展中,幼儿收集了自己喝茶的茶杯,但这些茶杯的种类很少,于是就请家长带领幼儿去超市了解茶杯的种类。接踵而来的是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茶杯上有把手,有的茶杯上没有?为什么茶杯上的吸嘴有的长有的短?为什么有的茶杯重,有的茶杯轻?等等。幼儿在亲身的体验中,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提问,一时间老师不知该如何回答。因此,幼儿在社会生活中,不仅开拓了眼界,而且更激发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2.体验现实生活与游戏情境的差异,由感而发

现实生活与游戏情境总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游戏情境中幼儿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富有童趣,但很单一。教师发现在游戏情境中,幼儿遇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好奇、求知远远超过游戏情景。

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心得体会篇三

当幼儿提出问题后,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回应。如何使用回应策略,是主题活动继续开展与否的关键。教师在回应策略上很单一,往往只能满足极个别幼儿的需求,而大部分幼儿只能静静地聆听,而不能获得相应的经验,对活动的再开展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善于灵活运用回应策略,是幼儿再生成问题的核心。

1.追随幼儿,教师同行

“追随幼儿,教师同行”就是教师对幼儿发展有益的生成活动不但给予关注,同时要给予支持、给予帮助,以确保幼儿生成活动能有效开展。教师要作为幼儿活动中的发现者,及时捕捉、发现、扶持幼儿生成的新萌发。

实录五 有用的水

在研究水的过程中,幼儿从书上发现了水的秘密,“水能结成冰”。“老师什么是冰?”海月突然跑过来问老师。一下子,教师反应出的是冰的概念,冰是水的固体现象,是透明、无味、不流动的。按这样的说法幼儿能接受吗?为了让生成的内容不流失,教师立刻组织幼儿进行小实验,帮助幼儿解答。从制冰乃至观察冰的融化的过程。幼儿探索的兴趣极高、接着又提出了“饮料能结成冰吗?”的疑问。正是教师利用了正确的支持策略,才使幼儿的问题意识得以提升。

2.幼儿在前,教师在后

“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就是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的开展,顺应幼儿意愿与活动兴趣,不把成人的意愿、教育有意强加于幼儿身上,对幼儿生成活动要关注在先,能让孩子想的,让孩子想;能让孩子做的,让孩子做。然后顺其自然,促其水到渠成。

实录六 在秋天里

为丰富充实自然角,幼儿收集了许多的豆,有黄豆、赤豆、绿豆。唐小郦说:“豆浆是黄豆磨出来的,”“黄豆和豆浆是不一样的”,奕弈着急的说。不甘示弱,唐小郦就来征求老师的意见,“老师,豆浆是由黄豆做的吗?”为了让幼儿看到做豆浆的过程,为了应征幼儿的看法,隔日教师就准备了豆浆机,将浸泡好的黄豆放在豆浆机里演示。果然,黄豆会变成豆浆,这下幼儿兴趣来了,接着几天,将浸好的绿豆、赤豆也放在磨子上磨,观察它们的变化。教师采取了有效的关注策略,根据幼儿生成需要及发展需要为幼儿创造了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幼儿才会得到磨豆成豆浆的经验。

回应问题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对幼儿生成问题的回应应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待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回应策略。教师要不断增强反省能力,注重幼儿生成活动指导行为的反思与适度调整,使教师的教育适应幼儿的需要,进一步激发幼儿问题意识,推进幼儿的发展。

后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多尔的观点,为幼儿园开展只好合乎体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是的,新课改不仅改革了课程的结构,而且还改革着课程的模式、教师的思想观念等等。因此,主题活动的开展正符合了幼教改革的潮流,那么,“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也更适应了强调儿童自己探索,让儿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学习共同生活和自由表现、表达的理念。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虽然提问不多,但是教师把更多的体温的权利给予了幼儿和生活,教师给予的是更多观察、等待、默默的支持和鼓励。相信,幼儿有了一定的提问意识之后,获得经验会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强。

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心得体会篇四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刘惠丽

郑州市第三中学,河南郑州450000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所做的就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思维的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从“学习状态”跃迁到“研究状态”,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从而对数学有正面的情感体验,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一、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传统教育模式是老师高高在上、一讲到底,课堂中缺少“问”的意识和实际操作。虽然最近几年以来,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被挖掘和提出,但付诸课堂实际的依然是屈指可数。

教师思想认识的落后。不少数学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课的教育精髓和教育目的,在他们心中,数学课本就是一门特别枯燥、特别艰涩的课程,因而放弃了尝试那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机会,固步自封地维护着现状,缺少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

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学习为了考试”这些认识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而学校对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极度重视,则又变相加剧了这种意识的实际操作状态。数学老师们为了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不顾学生感受,以“题海战术”强迫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极低。

二、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优点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丰富其情感体验。另外,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是学生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保证。不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而谈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毫无意义的。当一个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时,就能对所遇见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探索,这样势必会调动其思维活动,发展其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要引进一个辅助的问题或“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对一个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提出一些连续的、更精炼的问题,更能体现已知信息与目标之间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提出的同时,也将总的解决问题的目标分解为一层一层的次目标,通过逐步实现次目标,达到对原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就是说,问题解决依赖于问题意识,解题者要具有问题意识。

三、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

正确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应该充当一种“辅助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是替代学生占据其主体地位。因此作为初中数学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心理诉求出发,将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统一。教师不应简单地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更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的塑造。要让学生自己自觉地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欲望,指导和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探索数学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地协助、点拨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课堂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并将内心的“问”大胆地说出来,以获得相应的答案。如生活经验法。在讲“圆”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都能看到哪里“圆”的现象。在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圆”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如何画才能画出一个真正的“圆”等。再如创设情境法。在数学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各种情境,制造冲突和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其解决方式。以学生的既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引入情境和问题,导入新课内容后,再让学生自行思考问题的解决路径。这些情境的设置要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问题的设置要能诱发学生产生解疑的意识和冲动,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和应用问题意识。

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注重过程。在设计一个问题之前,应考虑全面这个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学生是否能够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从“不问”到“问”的培养中过程中,要注意“善问”“敢问”“想问”等方面的培养。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问;而较难的,则向成绩优异的提问,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问”的积极性,从而为解决他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提供机会、条件与空间。

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心得体会篇五

在主题活动进行中往往一个问题的引出,会给大家带来极大的关注热情,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常常与环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关,所以在幼儿自由探索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创设环境,提供相关材料。

1.关注幼儿的自发生成的问题,创设环境,引起兴趣

实录一 在秋天里

吃完了中餐与往常一样,教师带着幼儿外出散步。秋风习习,将树上的叶子吹落在地,好奇的幼儿将它们一一捡起,边走边讨论着各自手中的树叶。“为什么我的叶子是红色的,你的叶子是绿色的?”“为什么叶子上面有小斑点?”“为什么有的叶子一捏就会碎掉?”于是几个幼儿围在一起议论起来。

教师发现幼儿对树叶的探索欲强,组织幼儿边走边将掉在地上的树叶捡起来带回教室。接着又组织一次树叶的分类活动,把绿树叶、红树叶分开;有小斑点的、枯树叶又分开,并放在不同的盒子里,安置在有阳光的地方,隔三岔五的将它们的变化记录下来。教师以欣赏的态度和幼儿一起观察树叶变化,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问,让幼儿积极讨论,发表意见,把个别幼儿的兴趣引伸为大家的兴趣,让幼儿对进一步探索“树叶”产生了可能。

2.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获得经验的途径、方法是多种的,幼儿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也是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的。在资料、材料区中,不仅有老师收集来的材料,更多的是幼儿自发从家里带来的。有各类书籍十万个为什么?、汽车工具、涂涂画画;有音像资料,碟片、录音磁带;有各种废旧物品,空鞋盒、牙膏盒、硬纸板、饼干铁罐、饮料瓶;还有从网上下载来的各类图片、文字记载。在教室的资料、材料区里总是塞的满满的。也就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材料、资料,常常引来幼儿不同的争议。

实录二 各种各样的汽车

在观察、了解了汽车的种类和功能后,幼儿自发的想创造设计各种车。幼儿便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废旧的材料做车。大多数幼儿都挑来了一些空盒、空罐做车,可梵梵却偏偏挑了个废旧的碟片做车。在一旁的潘天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碟片是不能做车的,开不起来的?” 可梵梵却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不放。潘天浩就将此告之老师:“老师,碟片可不可以做车?”“我也不知道,那要看梵梵门是怎么做的?”老师将问题悬置故作不知。一会儿,车作好了,许多幼儿都很开心,因为大多数幼儿做的车都差不多,他们觉得如果大家做出来的车是一样的那就是成功了。可老师却偏偏表扬了梵梵,大家都惊讶了。教师就将道理告诉给幼儿,这才使他们明白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作用,车做的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的小天才。在材料的收集中,幼儿极其关注特殊材料的质地、形状等,还会提出不少的问题,从这些材料中生成的问题,也会给我们的主题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与体验。在实践中发现,环境和材料是主题开展的基础,是一个必不可少环节,只有让幼儿在环境与材料交互作用中,才能引发幼儿更多的提问,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