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后感(通用19篇)

时间:2023-11-02 11:24:53 作者:梦幻泡 活动总结 浪潮之巅读后感(通用19篇)

读书并写读后感是一种有效的知识获取和思考提升的方法。下面是一些读者分享的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介绍at&t、ibm、苹果、因特尔等著名it公司发展历史的书籍,有些公司已经倒闭关门了,有些仍在运行,并且如日中天,但书中提出:没有人能活到两百岁,也没有公司能辉煌两百年,这是规律,很难超越。

企业真的不能常青?初看这个概念,颇为质疑,中国就有同仁堂、全聚德、茅台酒等很多百年老字号的企业,但书中对这种质疑也作了简单解释。现实生活中,确实还存在很多超过两百年的企业名字,但是这种企业并不是活了两百年,比如现在的同仁堂和百年前的同仁堂除了名字相同以外,无论从企业文化、主营业务,还是权利归属、经营方式,都和百年前的同仁堂没有关系了。就相当于1995年出生的小伙子叫做秦始皇,但他的身份、大脑、行为都与2000年前的秦始皇没有任何关系,不能认定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企业死亡方式丰富多样,但本质相同。书中讲述了很多种企业面临破产的情况,还写了很多已经倒闭企业的原因。其中at&t因为企业缺乏真正的控制人,分散的股东追逐短利,导致企业被拆分;ibm因机构臃肿,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创新缺乏,企业每次面临危机都要精简;摩托罗拉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不断错失机会,最后被迫遭谷歌收购,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这些企业看似有各种各样的失败因素,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真正身处企业内部,每个人都做了当时认为最正确的决定,这些决定都是为了尊重投资,为了发展企业,虽然最后关门了。就好像曾国藩帮助清朝剿灭了太平天国,却也毁坏了清王朝运行了几百年的规则,加速了王朝的覆灭,但当时清朝皇帝需不需要吃下曾国藩这颗救国毒药呢?需要的,因为不吃的话,也会死得更快。这就是规律,死是必然的,虽然没有人想死,但死的时间临近了,你又有什么能力逃脱呢?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既然必死,又何必在乎常青。在美国人看来,企业关闭属于自然状态,他们拿投资人的钱开办了企业,努力运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内心深处对企业是否常青,并没有中国人那么执着。硅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企业诞生,同时也有成千上万的企业死亡,总量维持着平衡,很多企业开办之初,就是为了卖给更大的企业获利。中国人对这方面的追求更加执着,杨致远创办的雅虎市值一度超过微软,后来一落千丈,即使企业在破产边缘,杨致远仍然非常坚守,最后迫于华尔街投资人压力才辞去全部职务,如果换成美国人,可能早都脱身室外了。著名投资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因为年纪太大,主动清算经营的企业,关门后过上了退休生活。

企业的向死而生提醒我们,很多东西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现在雅虎公司仍在经营,但已经处在了it行业的边缘,但是这家企业开创的免费互联网商业模式被全世界运用,在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非常的重大意义,书中将杨致远、戴维.费罗评价为:一百年后雅虎公司不复存在,但是人们会把他和爱迪生、贝尔和福特相提并论。就连我们崇拜的乔布斯,在书中都远远不如杨致远和戴维.费罗的评价高。

我之前也写过一篇关于人向死而生的短文,其实人的寿命目前没有突破150岁,既然必死,就应该和企业一样,顺应时代,享受过程,结果并不重要,因为秦始皇死后的骨灰和大街上的乞丐没有任何差别。

《浪潮之巅》读后感

吴军讲述了整个it产业的大公司,并从大公司发展寻找共同的特点。

首先,一家公司是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的,它的成功取决于这家公司的基因,它的失败大部分的原因也是基因决定的。

其次,想要颠覆现有的大公司,一定不能是和大公司正面交锋,而是通过大公司疏漏的方面入手,然后迅速占领市场,以阻止大公司的攻击。谷歌就是这样对付微软的,吸取了很多前辈炮灰的经验。

再次,硅谷是一个反派文化盛行的地方,不断的有新的创意冒出,然后有工程师把它实现。公司都是有生老病死,只有不断的跳槽,才能磨练自己,让自己更值钱。创业公司通过期权才能笼络更多的人才。

最后,未来的大公司一定不是现有的公司,大公司的转型是非常困难的,而成本也是很高的。即使是吴军这样的人,也没有看到互联网3.0的模样,而互联网2.0才是雏形。

这些思考一直在我心中萦绕,我开始学习了python编程,很苦很难很累,但是不会编程就是未来的文盲。

能站在浪潮之巅的公司,都是那些敢于创新,不断进步的,我相信,人也是一样。

《浪潮之巅》读后感

久闻此书盛名,一次偶然的机会买了回来,趁着15年读书计划的开启,打头阵读了此书。

读完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惊讶于信息浪潮下的弄潮儿,更惊讶于作者吴军对信息产业了解的如此透彻,说故事一般将各领风骚的硅谷公司的传奇娓娓道来。

作者在上册主要介绍了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甲骨文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惠普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的崛起、兴衰,让我实实在在领略了它们当年的风骚。对公司的带头大哥,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埃里森、杨致远等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钦佩他们横溢的才华和超人的胆识。当然要想成功仅有这些是不行的,对成功的饥渴,对目标的执着,对时事的把握,以及好运气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世界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思科公司,它早期成功的关机在于它的两个创始人在最合适的时机创办了一个世界上最需要的公司、思科刚创建一年正好赶上nsfnet开始和商业网络对接,对多协议路由器的需求一下子产生了。正在这时,也就是1986年思科推出第一款产品,连市场都不用开拓,就用在了刚起步的互联网上。假如思科早创立两年,它可能在市场还没有起来时就烧光投资而关门了,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它迟了两年,就可能被别的公司占了先机。在思科还是一个小公司时,各大计算机公司各有自己很大的市场,它们首先想的是在网络市场上打败对手而不是研制兼容其它公司网络产品的路由器,因此,没有公司和思科争夺多协议路由器的市场。而等互联网兴起时,思科已经占据了路由器市场的领先地位。

it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中有几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行业的发展。

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it产品,每18个月价钱会降一半。

安迪—比尔定律:英特尔处理器的速度每十八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的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十年前快了一百倍,运行软件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

反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70—20—10定律:信息科技领域,主导者占70%市场份额,老二占20%—30%,小企业占10%。

诺维格定律:一家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50%后,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了。

基因决定定律:一家在某一领域特别成功的大公司一定已经被优化得非常适应这个市场,它的企业文化、做事方式、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等已经甚至过分适应传统的市场。这些使得该公司获得成功的内在因素会渐渐地、深深植入该公司,可以说成了这家公司的基因。

文档为doc格式。

《浪潮之巅》读后感2

除了读小说之外我就没有那么认真的去看一本书,而且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着尽快看完再翻看一遍细细品味,这本书就是《浪潮之巅》。《浪潮之巅》是一本难得的关于it行业的好书,重点讲述的是硅谷it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分析了一些曾经辉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并讲了关于风投的有关知识,里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业的很多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其中有科技巨人微软、苹果、惠普、ibm、at&t等大公司的兴衰历程,也有对整个世界it发展史的宏观叙述,还讲述了几个重要的商业模式、国际金融机构和世界经济操盘手。全书观点宏观而不空洞,跨时绵长而不累赘,故事传奇而不虚浮,评论精彩而不偏颇,是一部难得的it业巨作。对于非it从业人员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几乎没有什么阅读门槛,只要当作一本小说来读就可以了,就跟看《故事会》似的。对于it从业人员来说,从这些传奇故事中吸取教训,开拓视野,无疑对于今后的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it行业的发展历史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从无到有的感觉,这也算是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看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们不去改变世界,世界将会改变你,即使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也不要坐以待毙。it行业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

首先,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这一点在it企业中表现得格外明显。在美国,it业的灵魂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在他们那里生存下来,就会被淘汰掉。而我们国内的it行业几乎看不到什么创新,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软件公司靠着政府活着。大部分原因在于,传统行业的创新往往是“微小”的,而且大多是在产品层面进行。而it行业的创新则是革命性的,大多数需要在思想层面产生变革。“胜不骄,败不馁”,在发展的高处时要放眼未来,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盘,不去创新,安心享受,最终断送了前程。有很多企业不是死于忧患,而是死于安乐。

其次,要保证创新,公司的体制非常重要。这就如同一个国家,它的体制决定了它的发展。作者在阐述企业的这个“神经网络”时,分析透彻,洞察了企业长期健康生存动力,企业就是靠着创新和体制这两部马车的拉动。google的崛起,苹果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重新定义,以及当下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流行,无一不是巨大的创新。而创新背后的人才体制、分配体制、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创新能够成功,并且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钱不是万能的,技术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制保障,赚钱的生意有可能做成赔钱的,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最后,敏察质变契机的能力。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质变的契机需要决策者敏锐的察觉能力并付之行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个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总能发现它存在某种规律或者问题,从中我们能找出改变它的办法。当然量变积累到质变也有外因的影响,这种外因真是社会的需要。手机的发展就是这个例子,手机从开始的模拟手机发展到数字手机,再从数字手机发展到智能手机。每一次的质变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正是一种质变的外因。这样的契机往往只是在脑海闪现,能不能把握,这是取决于一个决策者的阅历、智慧。

说了那么多,总结起来我觉得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久生存,必须具备不断的创新、完善的体制以及敏察质变契机的能力,三者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突然感觉我们是不是太关注自己的生活,却忘了抬起头来看一看剧烈变化的天空。即使我们不能在it行业的浪潮之巅,也不需要去感慨,毕竟能在it行业浪潮之巅的人是少数。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自己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浪潮之巅。我相信浪潮也是事后总结的结果,没有人能百分百确定自己的航向就是下一浪潮。以史为鉴,方知兴替。

《浪潮之巅》读后感

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一般的公众来讲并不陌生,但倘若认真的去思考我们对这个产业的认识,阐述这个产业的发展规律。似乎又会们觉得它离我们很远。即使朦朦胧胧的可以说上几句,肯定自己都无法认同。这就如同我们隔壁房间的同事,认识,很难说了解。

让你了解这个产业,但不是精通,这是看《浪潮之巅》时最初的感受。从at&t到ibm、从摩托罗拉到英特尔、从苹果到微软、从雅虎到谷歌,书中介绍了这些公司的发迹、成长、成熟、又或是衰落。对于我这样一个离高新技术产业很远的人来说,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与流畅的文字是帮助我坚持读下去的最大动力。一直认为好的工科生在文字表达时会有极强的逻辑性,而所谓文字的逻辑,其实无非就是写字的时候知道自己写过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该写什么。听起来不难,做起来不易。但我认为这是作者文字最大的魅力。

其实这些公司的介绍,在网络上可以找到的篇幅不计其数。但作者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亲身在这个产业中,甚至在他所写到的公司就职过。文章中很多他所提到的名字,不仅仅是他的同事,有些甚至是他的朋友。你可以想象一个身处其中,且认真思考过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与依靠文献和数据记载攒出来的文章之间的差别。甚至当我看到作者说“这其中的的原因,现在还不方便透露”时,会会心的一笑。我的理解也许背离了作者的本意,但这种有些“卖乖”的表现却还算让人信服。

当然,如果这本书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公司的发展史,便不是很值得推荐。毕竟短短半个多世纪的事情,上谷歌百度就可以知晓,甚至记载的细节更为准确。但作者在书中还透露这另一个目的,也是我在阅读中慢慢体会到的,通过不同公司的发展兴衰,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周边领域,包括金融、风投、科技发展以及种种影响该行业发展得到因素的介绍,作者更大的野心在于宏观的介绍、分析这个产业产生、发展中的一些规律,并对未来进行一番窥探。他从wintel体系的建立,到苹果开创谷歌光大的移动终端领域的发展,再到整个产业网络化条件下的发展趋势,一一进行了阐述。实际上帮助读者认识到了我们所看到一件件软硬件产品在产业中的相互关系,他们从何而来,去向何处。此外,作为这个产业发展的产物,商业模式的变革在该产业中,甚至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也进行了探讨。

一本500多页的书,起初会当做一本公司介绍来看,越读越发现,这其实是一本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发脉络的书。如果你过去经常关注谷歌黑板报,或许会对作者的名字有所印象,曾经就职谷歌,目前发展于腾讯(最开始我觉得作者的职业生涯似乎在倒退,但是读了他在书中的阐述,才发现,无论对错,这是他有目的的一部选择)的吴军。听起来这个名字像是买手机的,但实际上他卖的远远超过了一件商品。

《浪潮之巅》读后感

花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第四版,受益匪浅。整本书读起来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介绍了知名的科技、金融公司的兴衰历程及背后的本质规律。

这本书作为一部it人非读不可,非it人也应该阅读的作品。能够帮助it行业的从业者开阔视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所见所学的那一点点知识。在书中,从几十年的发展中总结的规律和作者看待问题的眼光,见解等都是只知道学习技术的工科生所非常欠缺的。而对于非it行业的人来说,也能够为他们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抓住机遇提供帮助。

作者在书中的几句话对我的'感触很深:

作者认为,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站在了浪潮之巅,这样他可以顺势而为,在大时代里成就一番事业。

一个产业发展的浪潮一旦启动,就会顺势而为很长时间,电子商务便是如此。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站在浪潮之巅顺水推舟,要远比没有目标拼命划船合算得多。

这几句话让我想起了在高中时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两个手机销售员,其中一个业绩惨淡,而另一个却有着非常高的业绩,然后顺利升职加薪。那个业绩不好的销售员的亲戚就抱怨她:你为什么不能和人家一样努力,搞好自己的工作,积极往上走呢?那个销售员也满含怨气的说道:因为那个销售员的柜台是卖苹果手机的,而我是卖诺基亚的,就算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她那样的业绩。

这让我认识到个人和个人的努力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是非常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初中历史课本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既然选择了计算机这个正处于时代浪潮的行业,就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专业素养,争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把握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浪潮之巅》读后感

近日断断续续阅读完此书,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相较前面的部分已印象淡薄,但总体来说,给我的感觉还是挺深刻的。

此书以近些年在it领域高速发展的几个大型跨国企业:at&t、ibm、microsoft、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为范本,简单叙述了各个企业的成长历史及发展历程,透过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揭示了其在各个领域真正取得飞跃性突破的本质:一个企业的要真正寻求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发掘出自己独特的盈利模式,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长远的眼光、战略性思维,必须能够不断的适应或引领社会的发展。真正的优秀企业应该是改变一个时代甚至是创造一个时代的新锐先锋!

“对任何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财富,每个人都应该把他的时间投入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的确,身为在这个时代生活的it从业人员,我们无法逃避生存的现实,在这样的浪潮之中被裹挟前行。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果断的抉择,我们只能被潮流所左右。唯有充分的认识自我,看清形势,准确的把握机遇,才能在这个时代的潮头做一个勇敢而不败的弄潮儿,创立一番惊天伟业!

浪潮之巅读后感

久闻此书盛名,一次偶然的机会买了回来,趁着15年读书计划的开启,打头阵读了此书。

读完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惊讶于信息浪潮下的弄潮儿,更惊讶于作者吴军对信息产业了解的如此透彻,说故事一般将各领风骚的硅谷公司的传奇娓娓道来。

作者在上册主要介绍了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甲骨文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惠普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的崛起、兴衰,让我实实在在领略了它们当年的风骚。对公司的带头大哥,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埃里森、杨致远等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钦佩他们横溢的才华和超人的胆识。当然要想成功仅有这些是不行的,对成功的饥渴,对目标的执着,对时事的把握,以及好运气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世界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思科公司,它早期成功的关机在于它的两个创始人在最合适的时机创办了一个世界上最需要的公司、思科刚创建一年正好赶上nsfnet开始和商业网络对接,对多协议路由器的需求一下子产生了。正在这时,也就是1986年思科推出第一款产品,连市场都不用开拓,就用在了刚起步的互联网上。假如思科早创立两年,它可能在市场还没有起来时就烧光投资而关门了,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它迟了两年,就可能被别的公司占了先机。在思科还是一个小公司时,各大计算机公司各有自己很大的市场,它们首先想的是在网络市场上打败对手而不是研制兼容其它公司网络产品的路由器,因此,没有公司和思科争夺多协议路由器的市场。而等互联网兴起时,思科已经占据了路由器市场的领先地位。

it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中有几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行业的发展。

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it产品,每18个月价钱会降一半。

安迪—比尔定律:英特尔处理器的速度每十八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的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十年前快了一百倍,运行软件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

反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70—20—10定律:信息科技领域,主导者占70%市场份额,老二占20%—30%,小企业占10%。

诺维格定律:一家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50%后,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了。

基因决定定律:一家在某一领域特别成功的大公司一定已经被优化得非常适应这个市场,它的企业文化、做事方式、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等已经甚至过分适应传统的市场。这些使得该公司获得成功的内在因素会渐渐地、深深植入该公司,可以说成了这家公司的基因。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

近日断断续续阅读完此书,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相较前面的部分已印象淡薄,但总体来说,给我的感觉还是挺深刻的。

此书以近些年在it领域高速发展的几个大型跨国企业:at&t、ibm、microsoft、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为范本,简单叙述了各个企业的成长历史及发展历程,透过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揭示了其在各个领域真正取得飞跃性突破的本质:一个企业的要真正寻求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发掘出自己独特的盈利模式,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长远的眼光、战略性思维,必须能够不断的适应或引领社会的发展。真正的优秀企业应该是改变一个时代甚至是创造一个时代的新锐先锋!

“对任何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财富,每个人都应该把他的时间投入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的确,身为在这个时代生活的it从业人员,我们无法逃避生存的现实,在这样的浪潮之中被裹挟前行。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果断的抉择,我们只能被潮流所左右。唯有充分的认识自我,看清形势,准确的把握机遇,才能在这个时代的潮头做一个勇敢而不败的弄潮儿,创立一番惊天伟业!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

虽然信息技术大发展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但是也许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摩托罗拉曾经在技术上有过的卓越成就。二战时为美军提供最卓越的通信设备,196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彩电显像管,生产出美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彩色。

1979年成功地推出68000通用微处理器,地址总线为24位,可以管理16mb的内存。而同期英特尔的处理器其实比它落后半代,后者16位的地址宽度只能管理64k的内存。这在当时会导致运行速度的巨大差异。

八十年代,与德州仪器(ti)、at&t同步推出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八十年代初发明的民用蜂窝式移动电话,也就是早期说的大哥大,现在说的手机。

牵头铱星计划,传统的同步通信卫星系统不同,同步卫星需要基地站,新的设计是由77颗低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可以和手机直接通信(当然还要互相通信)。因此,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任何地点实现移动通信。

摩托罗拉在技术上的领先,却没有能让它在任何一个领域主导市场。作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而在很快到来的第二代移动通信中,欧洲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占据了市场。

摩托罗拉之前的成功很难让其在手机市场上从零开始和诺基亚三星竞争。在模拟通信设备市场上,技术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数字设备却差异不大。诺基亚,三星凭借外观,营销占了更多的市场。手机数字化比摩托罗拉高管们想象的时间表来得早得多,使得摩托罗拉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技术变得无关紧要,市场的优势顿失。

在芯片市场上,由于英特尔与微软的同盟在市场上的垄断,也由于业务线太多没有集中发展,败给了专注微机芯片的英特尔。

铱星计划的技术难度极高,在研发中,有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应该说整个铱星计划从确立、运筹和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在市场上却是巨大的失败。这个项目投资高达五六十亿美元,每年的维护费又是几亿美元。铱星公司只能将手机的价钱订在五千美元一付,每分钟的通话费定在每分钟三美元。这样,铱星公司的用户群就大大减小。投入商业运行不到一年,就向纽约联邦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

技术固然重要,然而只专注技术,忽略市场变化,财务状况还有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也很难长久的成功,经营公司还需全方位的考虑。

读《浪潮之巅》有感

久闻此书盛名,一次偶然的机会买了回来,趁着读书计划的开启,打头阵读了此书。

读完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惊讶于信息浪潮下的弄潮儿,更惊讶于作者吴军对信息产业了解的如此透彻,说故事一般将各领风骚的硅谷公司的传奇娓娓道来。

作者在上册主要介绍了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甲骨文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惠普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的崛起、兴衰,让我实实在在领略了它们当年的风骚。对公司的带头大哥,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埃里森、杨致远等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钦佩他们横溢的才华和超人的胆识。当然要想成功仅有这些是不行的,对成功的饥渴,对目标的执着,对时事的把握,以及好运气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世界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思科公司,它早期成功的关机在于它的两个创始人在最合适的时机创办了一个世界上最需要的公司、思科刚创建一年正好赶上nsfnet开始和商业网络对接,对多协议路由器的需求一下子产生了。正在这时,也就是1986年思科推出第一款产品,连市场都不用开拓,就用在了刚起步的互联网上。假如思科早创立两年,它可能在市场还没有起来时就烧光投资而关门了,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它迟了两年,就可能被别的公司占了先机。在思科还是一个小公司时,各大计算机公司各有自己很大的市场,它们首先想的是在网络市场上打败对手而不是研制兼容其它公司网络产品的路由器,因此,没有公司和思科争夺多协议路由器的市场。而等互联网兴起时,思科已经占据了路由器市场的领先地位。

it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中有几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行业的发展。

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it产品,每18个月价钱会降一半。

安迪—比尔定律:英特尔处理器的速度每十八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的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十年前快了一百倍,运行软件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

反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70—20—10定律:信息科技领域,主导者占70%市场份额,老二占20%—30%,小企业占10%。

诺维格定律:一家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50%后,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了。

基因决定定律:一家在某一领域特别成功的大公司一定已经被优化得非常适应这个市场,它的企业文化、做事方式、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等已经甚至过分适应传统的市场。这些使得该公司获得成功的内在因素会渐渐地、深深植入该公司,可以说成了这家公司的基因。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是我最近看过的一本书,也是自己觉得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书。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长达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从19世纪末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美国、了解科技产业,以此理解科技创新和商业公平在美国文化生活中的深刻意义。

里面可以获得的知识和可以发出的感慨实在太多,本文着重讲几点我掩卷而思后的感想。

硅谷公司的成功无一例外均来自创新,创新一词也成为近几年我国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创新的能力不足,创新的效果不佳呢?对比书中所描述的成功科技公司,我体会到真正能对事物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创新一定是一种颠覆式的创新,简单点说是一种模式上的创新。譬如:当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沉醉在软硬件一体的模式的时候,微软告诉我们原来软件是可以单独开发单独销售的;当所有公司都在寻找从互联网的内容进行收费取得盈利的时候,雅虎告诉我们原来免费的模式也可以赚钱的;当大家都意识到通过网页投广告可以赚钱的时候,谷歌告诉我们通过搜索也可以盈利。所以通过对模式的研究,大胆地打破常规,建立一种超过常人判断的商业模式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研究这些公司的成功之道,我们会发现创新之所以会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了另外一个看似与创新矛盾的词——专注。专注于一种理念、一类产品或一门技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把产品做到极致,这才是成功的源泉。我们看到乔布斯对产品极致的追求,在全球所有的it公司都开始软硬件分离的时候,他却坚持了通过软硬件一体的做法为用户提供完美的体验,即使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去也没有改变他的专注,最终实现完善的回归。无独有偶,我们熟知的ibm能成为科技界的长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决——保守。毫无疑问,保守使ibm失去了无数的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但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充斥着浮躁的气氛。许多公司希望今天投入明天就取得收获,对管理对技术往往以是否能立即产生效果为目的,专注正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精神。

这里讲的环境主要是指硅谷的创业环境,通过此书我理解到硅谷之所以成功,从文化、学术、资金乃至法制,无一例外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首先是独特的硅谷文化包含:

一是不迷信权威,在硅谷没有权威,任何人只要靠真刀真枪的拼闯出名堂才能获得话语权;

三是团队协作精神,硅谷的企业往往都是几个人联合创办而不是一个人创办。

例如雅虎和谷歌都有两位联合创始人,而且他们的股份是均等的。而且硅谷创业公司大量给公司员工发放期权,把成功的果实和全体员工共享,也激发全体员工的创业积极性。其次是良好的学术氛围,硅谷附近有两所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两所大学为硅谷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人才,其师生即是硅谷创业的主力军。再次是强大的金融保证体系,科技公司幕后的英雄——风投公司起了强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硅谷成功的公司都获得过风投公司的帮助。一家没有获得过风投的公司能在短短几年内崛起并成功上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风投公司的存在让神话和奇迹变成了可能。而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像美国这么成熟完备的风投产业链。最后完整健全的法规体系,反垄断法通过对垄断企业的限制维持了良好的创新动力;良好的公司治理的法规环境,促进了硅谷公司完善透明的管理体制,确保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公司经营者及所有者等各类相关方的合法利益,从而奠定了硅谷公司成功的基石——商业公平。

通过对硅谷公司成败的了解,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发现,在整个硅谷公司发展史的描述上,我们至始至终没有看到现在我们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字——政府。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地区,我们没有看到政策的倾斜;没有政府层面的开发区;没有召商引资,甚至在取得政府项目的能力上硅谷的大学还远没有东海岸的学校具有优势。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定位呢?也许本书带给我们这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最大的启示是:相比所谓帮扶企业、加强服务来讲,营造一个公平的法规环境,创造一种开放的市场氛围,严格约束自身的权力边界,也许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浪潮之巅读后感

被推荐了一百遍,方才拾起浪潮之巅。当时正在被麦克斯韦简化过的四个等式欺负得头破血流,每天头皮都是麻酥酥的,就想着在湖边读读书。那时才开始对华为的制裁,科普文里有人提及了浪潮之巅,想到本科硬件老师也曾引用过这本书,还很认真地推荐,就去借来。书名写得明白,记录的是站在浪潮之巅的公司,这些公司引领了世界的发展。读过后再阐述一次题目,那就是美国科技企业尖端记录与成败归因。作者是吴军,他是从业内老兵干成将军又转身离开的人,视野极其广阔。

这本书中西汇合,讲故事和表达思想的方式很西方,而从其内核看,哲学上又很中国。几条主线并行,从始到终都在讲述世界上最耀眼技术的变革,每个故事都在讲述企业的两个核心是技术和管理,而在讲述每个公司的过程中,都很宿命论。又有一条逐渐清晰地线索,寻找一切的原因。

这事儿我们可以讲从前。从前的日子那么慢,车马邮件都慢,注意,从前的一切都是人力畜力,发信息靠喊靠写,飞马奔走,狼烟讯警,提供力量的也是肩扛手提。而后就制造利用工具。再以后就开始烧开水,蒸汽机是烧开水,火电核电都是烧开水。烧开水可以配合复杂的机器推轮子,就是蒸汽火车,改造风车就可以持续的磨面。飞跃是电。烧开水的大力气推动着轮子产生电,用电线传输到多少千米之外推轮子,并因为爱迪生的发明点亮了世界。利用电的大小有无,形成了信号,利用晶体管的各种配合,搞了信息的革命。于是网络生焉。“大云物移”,便在路上了。它主要讲的是后半段。

一切新技术的产生,都没有把旧时代的产物彻底消灭,而是完全交融起来,互为配合,一个节点的新突破,能带动整个链路不小的震动。古希腊哲学家们争辩的问题,如今时而跃入创造算法的科学家脑中,荡漾出新的构想。这是对于世界。而对于个人,每个能够抓住浪潮改变的人,最终都得到了丰厚的回馈。

而站在企业的角度,管理有时要比技术更重要,雄厚的资本可以直接购买技术,并且利用集团优势将先锋的科学家消灭之。红杉,高盛,黑石都是这样,它们是扬帆的风,也毁掉多少心血。先锋科学家在走产品化道路时,应当多学一点经营理念,积攒些对产品链横向纵向的认识。亦须知道,解牛刀贵在形状大小厚薄的适度,盲目追求技术可能收效反向。按照这样的思考方式,吴军的转身离开是必然,他去往投资业,用积累下的视野去发现新的峰,去购买未来。

关于企业基因的论说,则颇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倾注了太多宿命论的色彩。我不很认同这点,因为他归纳原因时对基因看得过重了。俗语里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这句话常用于长辈对晚辈特立独行和早慧的溺爱,若做判断,也只能是个大致。蝴蝶效应导致任谁思考问题都难以足够全面。看到芽芽,等它长一长再说嘛。吴军在全书中流露出对原因探索的期望,这种未能讲明白的东西推动他继续写介绍文明的其他书籍,去讲明白,去构筑他理想的世界,这些后续的书我只粗粗浏览了数字之美和硅谷之谜,后来的信息传和智能时代则再没看过了,合适的时候再去看看他能描绘和畅想出什么样的世界。

总的来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好些看法,对信息时代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都有意义,无论在做旧技术,新技术,企业管理还是政府监管引导。认真去聊的话又是一个下午,慢慢看原书吧。

有趣的是,这本书出来四版了,作者在每一版中提出一点预测,这些预测往往很准确,颇有半仙意味。我读时是第三版,后来某个机会阅读了第二版,发现有些错误的预测已经被他做了更正,所以即使是半仙,也有其难言之隐。现在的第四版我并不打算去阅读,免得为英雄扼腕。

浪潮之巅读后感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it行业历史的书——《浪潮之巅》,里面提到了诺维格定律:当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后,将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翻。

乍一看,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是这其中却蕴含着几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

第二层意思是,要想继续保持高增长,必须在其他领域进行扩张。

此外,还有基因定律:在某一个领域特别成功的公司,当开拓新领域时,会不自觉地用原来的做事方法、思维方式去应对新市场。公司的基因是限制一家公司转型和发展的源头。从我呆过的两家公司,确实都有这种现象。

tp—link是家用路由器的巨无霸,占据着全球4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对于国内的任何一个企业和任何一个细分领域来说,可能做梦都想不到。

但是在经历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发展势头明显慢了下来。

tp—link在高速发展阶段,就已经预见到发展的不可持续,在保持原有业务的时候,向很多个领域进行扩张,包括功能机、plc、移动电源、ipcaramel、智能机等等。但除了在plc外,其他的领域并不是很成功。这应该是由tplink的基因决定:tplink是一个家族企业,大权一直在家族手里,下面的人并不能真正的放手去做。所以,在赵氏兄弟熟悉的领域,tplink都顺风顺水;一旦进入新领域,就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尽管如此,还是必须为tplink的积极拓展点赞的。我呆过的第二家公司是移动。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后,移动已经是一家独大,比联通和电信市场占有率的总和还高。到了这个时候,移动想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已经基本不可能(国家也不希望出现移动完全垄断的情况,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另外两家一些政策并对移动进行打压)。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的做法也是一样的,在移动通信以外的领域进行扩展,成立了一系列的专业类的子公司(包括中移物联网、中移互联网、咪咕公司、中移杭州研发中心、终端公司、中移电子商务等)。

同样,由于运营商的基因的存在,业务关联较小的子公司发展很慢,关联度高一些的子公司则相对发展较快。发展慢的典型的是中移电子商务。该公司提出的和包支付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要早的多,但是却因为内部整顿和重要领导人员退休失去了移动支付发展的黄金时期,从而退出了潮流。

中移物联网则是发展比较快的典型,近几年每年收入增长速率都在100%以上,但是势头有所下挫。总之,诺维格定律要求公司不断的扩展或者转型,才能持续的发展,而基因定律又说明了转型的难度。

一家公司要做到真正的长期的成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浪潮之巅读后感

花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第四版,受益匪浅。整本书读起来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介绍了知名的科技、金融公司的兴衰历程及背后的本质规律。

这本书作为一部it人非读不可,非it人也应该阅读的作品。能够帮助it行业的从业者开阔视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所见所学的那一点点知识。在书中,从几十年的发展中总结的规律和作者看待问题的眼光,见解等都是只知道学习技术的工科生所非常欠缺的。而对于非it行业的人来说,也能够为他们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抓住机遇提供帮助。

作者在书中的几句话对我的感触很深:

作者认为,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站在了浪潮之巅,这样他可以顺势而为,在大时代里成就一番事业。

一个产业发展的`浪潮一旦启动,就会顺势而为很长时间,电子商务便是如此。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站在浪潮之巅顺水推舟,要远比没有目标拼命划船合算得多。

这几句话让我想起了在高中时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两个手机销售员,其中一个业绩惨淡,而另一个却有着非常高的业绩,然后顺利升职加薪。那个业绩不好的销售员的亲戚就抱怨她:你为什么不能和人家一样努力,搞好自己的工作,积极往上走呢?那个销售员也满含怨气的说道:因为那个销售员的柜台是卖苹果手机的,而我是卖诺基亚的,就算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她那样的业绩。

这让我认识到个人和个人的努力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是非常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初中历史课本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既然选择了计算机这个正处于时代浪潮的行业,就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专业素养,争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把握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浪潮之巅读后感

前两周,我把《浪潮之巅》读完了,当时局里发了不少书,但我一眼就被这书吸引住了,高科技这一块确实离我工作很远,但离我生活很近的,这次能好好地了解下这方面。

全书前半部分主要在介绍各个科技公司,例如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英特尔、ibm、微软、苹果、雅虎…轻描淡写它们的发展经历,着重叙述公司的商业模式,创始人影响,公司“基因”等方面,公司失败的原因也会提及。中间部分介绍金融领域对科技公司的影响,银行、基金和风投公司等。书末介绍了云计算这个与生活息息相关却又有些陌生的概念。最后一章分析未来资本的可能流向,例如新能源领域,生物制药,电子商务(和线上到线下的模式有点不同)等。

对于《浪潮之巅》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论在这场浪潮之中这些大公司是死是活,高层管理者虽然曾经做过错误的决策,但也辉煌过,有过光辉的历史。可是悲哀的是,管理者的决策大多都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目光短浅,只注意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导致了at&t百年帝国的几度繁荣到最后的陨落。所以,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it行业的发展过程,也可以吸取管理经验,对我喜欢管理学的人来说莫过于一笔巨大的财富。提到at&t就不得不说ibm,ibm直到现在都还是it行业的佼佼者,即使在这十年的工业革命浪潮时没有抓住机遇,但是他稳健的步伐决定了他能稳步发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从ibm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it行业的发展史和管理层的决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怎样才能抓好时机向前发展。总之,从每一个案例中都可以看到it行业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每个大公司的灵魂人物和他们的贡献,还有管理层的决定性作用。

不知不觉,科技淡化我们的传统观念,正如书中提到,硅谷成为一大批优秀年轻人创业的乐土,那些成功者的财富已经超过了美国东部大家族几代人的资本积累。而这批年轻人并没有那些旧家族的束缚,即没那么讲究,我认为一些“讲究”是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就好比某人一定要买一个最好的钟来看时间,但他并不是出于喜欢,只是觉得要体现自己对时间的看重,虽然看来有些不理性,但在一些人的价值观里根深蒂固,不评价对错,但确实不适合时代。而如今,我们完全可以用手机看时间,而且非常准时。

以前看过很多中国商业书籍,但内容大多以权谋心术为主,此次看了吴军博士的作品,通俗易懂,表达严谨,给我了一些灵感。我喜欢分享,这篇读后感是我的一点感想,本来想原创一回,但认知水平还是不够,所以最后引用书里的一段话来作为结尾:

“近一百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无意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这些公司里的人,无论职位高低,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虽然对一个公司来说。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其长胜不衰;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一生赶上一个这样的浪潮就足够了。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

浪潮之巅读后感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来查看一下近年的全球十大最有价值企业名单,会发现微软,苹果等科技公司赫然在列。可以说,当一个公司或者地区引领或是跟上一波科技发展或是科技革命的浪潮,它就成为一个时代的领导者。在《浪潮之巅》这本书中,吴军博士以公司为单位,介绍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公司的兴起、发展及目前或兴盛或衰落的结果。

在阅读完本书后,我对于各大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起从宏观的角度来谈,我更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我在阅读中比较印象深刻的点。

第一,对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领导者或是决策层都在公司的兴衰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因而我们对于公司结构的确立应当投入更多的思考。在本书中,at&a公司中的执行官们因为没有足够的股权而无法左右董事会。同时,公司中的大多持股人并不关心公司的长期发展,他们的利益甚至是和公司的利益背道而驰的,因而他们所想的只是如何才能在任期中大捞一把,这样的管理层结构导致了at&a公司的分家。短时间内公司确实通过分家上市获取了巨额的订单,但最终,分家后的各公司残缺不全,或是缺少科技研发所需的资金,或是只专注于销售而缺少了创新性,at&a公司也由此逐步走向了没落。同理的还有摩托罗拉公司,由于公司坚持使用家族继承人来管理公司而不注重他们是否真的有才干带领公司发展,故而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第二,我认为反垄断法对于推动美国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而言,反垄断法使科技公司必须不断地追求技术上的进步。众所周知,当一家公司在某一行业开始形成垄断地位时,它就会更倾向于利用其垄断资源,而非通过科技进步来获得利润,因为两者之间的难易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反垄断法的存在则迫使公司不能一直靠着已有的技术优势来获取市场地位,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新的利润点来确保公司的发展壮大。在这样的激励政策下,科技公司维持着较高的科技创新速度,也在这个过程中反过来增强了美国的科技实力。

第三,在阅读本书后,我认为一个科技公司是否能笑到最后是没有定式可言的。在本书中我们既能看到因为保守发展而长久不败的ibm,也有许多因为专注于一个领域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被淘汰的公司。然而,对于如现在的我们这样的非公司利益相关者,或是对于地区和国家的发展而言,应当是存在更加偏好的公司类型的。在本书中,各大公司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如德州仪器、微软选择利用一种技术将公司做大做强,而另一种如仙童公司、雅虎公司则通过不断“叛逆行为“创造出一个地区的繁荣,甚至将技术传至全世界。前者一方面压制了竞争对手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会在产业转型时迅速落伍。后者则对竞争对手采取宽容态度,促进一个地区的技术发展,现如今我们所熟悉的硅谷也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孕育而出。于我个人而言,后者实则是构建了一种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在为地区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减少了因其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是一种值得学习并尊重的价值理念。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作者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每个人所给出的几点建议:首先要力图赶上技术发展的浪潮,其次要具有创新精神,最后还要注意发扬合作精神。与大家共勉,谢谢大家!

浪潮之巅读后感

现代的科技飞速发展,作为it届的各个领头羊,不得不说他们在演绎着一个个的企业传奇。

at&t,其实对这个企业一直都不了解,一直没有去过美国,当然也就没有用过美国的`通信了。直到去年,看ted的时候发现是at&t公司赞助的,此时我才明白,一家企业真正的能过存活100年以上,是因为他的策略时刻在变,是因为他总是能创造出好的东西。

贝尔实验室,任何搞学术的人都会听过这个名字,他们是出诺贝尔的地方。我一直好奇为什么一个科研的实验室可以接连不断的出诺贝尔奖获得主,也一直为此欣赏美国的教育制度。在反垄断法的限制性,这家公司仍然可以不断的成长,在几次被拆分后,仍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这就是传奇。

ibm,这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接近。至少在中国可以了解到它。从一个机械公司,到计算机公司,再经过百年后的洗礼,现在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转变。

apple,这就不用说了,到今天为止,它还是引领的潮流。而且在读过《乔布斯自传》后,更加的了解苹果公司。它的技术,它的创新,让它走在了今天的舞台上。

微软,和苹果一样,在it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比尔的传奇,更是让很多人敬仰。

还有google,英特尔,思科,雅虎,惠普,摩托罗拉,诺基亚,facebook等等,这些公司都曾经辉煌过或者现在正走在了浪潮之巅,有的这在走向了衰败,而有的在未来也可能衰亡。这就是竞争,这就是生存。

有时候会羡慕他们,总是在世人的关注之中。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是在改变的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给予我们人生的指导。

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创新力,是走在浪潮之巅的元素,也是我们成功的要素。

时间在变,世界也在变,今天的巅峰不代表明日的朝阳。

不断的让自己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的让自己在变化中成长,这才是生存之道。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是最近我看到的最好看的一本书。相信只要是it人,看这本都会引起很大的共鸣。这本书无疑涵盖了很多内容,各个著名公司的变迁,通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各种新的技术概念,金融,等等。不同职位,不同追求的人都会有所收益,但收益的东西会截然不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从我的视角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无论是何种变迁,了解公司或技术的前世今生都是有益无弊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为什么会存在呢?比如一种技术,了解了它目前的概念、框架、应用等等。但是它为什么会出现而流行呢。因为前面的技术碰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或者说社会环境变了。是的,归根到底,多么高深的技术最后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的需求是什么?就是你我这些常人的需求。作者在这方面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让人对很多技术概念有了通俗的理解,更关键的是,虽然通俗但是专业。

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梦想就是找对行业,找对公司。如何找到,大的方面从这本书里能够学到不少,特别是从公司和技术发展领悟到很多。正如书中所说,人这一生,能赶上一次浪潮,跟上浪潮,就很幸运了。

这本书还讲了很多与技术完全无关的东西——金融,特别是风险投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尤其是google,让人对风险投资有了很生动的理解。一个技术人员虽然不做金融,但是还是要知道些基本知识的,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的辛苦钱稀里糊涂的打了水漂。记得以前工作的公司曾有财报123的培训。虽然现在已经忘了大半,但想来还是有益的。

整本书,讲述的技术是如此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厚厚的一本书,却一点儿也不妨碍让人看的欲罢不能。作者显然是技术人员里罕见的语言表达能力超强的人,让人佩服。多么希望能重新学习语文,最好能让作者的语文老师教浪潮之巅读后感。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很多东西总结的不错。然而对于将来的趋势,就不一定了。一切都在变化,谁也不能预言将来。每个人还是要独立的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