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内角和精彩导入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精选

时间:2023-05-19 15:58:20 作者:曹czj 讲话稿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篇一

下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云周小学,共同行走在“生本”课堂的道路上。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也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来评课。应老师的这节《三角形内角和》,无论是他的设计,还是他对课的演绎,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去探讨:

既然是生本课堂,那我们在备课之前,就要做到备学生,找起点。新课导入时,应老师花了一些时间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平角的知识,充分唤醒学生对三角形的认知,分类是为了抓住三角形的本质,缩小验证时选材的范围,而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的练习,则为学生之后的验证搭好一个脚手架,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但从课堂上来看,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而且当出示平角那道题时,学生立刻说出180°是三角形内角和,而没有想到平角,这需要我们来反思这个环节的必要性。为什么学生会联想到内角和呢?我想可能是应老师在此之前询问了:“三角形有几个角?如果告诉你两个角,会求第三个角吗?”同样是为了复习,却产生了负迁移,反而没有达成预定的效果。再此之后又介绍“内角”等概念,这样难免有回课嫌疑。课堂选材要有取舍,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删除。

学生的心里总是不敢犯错的,这就会让很多数据失真。其实误差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内角总和,还存在于每个内角的度数。课堂反馈上,对于同样的锐角,学生量出了“60°,40°,80°和55°,45°,80°”同样一个三角形,为什么内角度数会有所不同,此时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量角时有误差,容易改变角度,看来量不是最准确的方法,而撕角拼角则不会改变它的大小。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将力气花在剪拼法上了。

通过各种方法的验证,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难道点到即止吗?应老师巧妙借助几何画板,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并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这一简单的演示却寓意深远,无论形状大小如何改变,三角形内角和永远是180°,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只要确定两个角,第三个角永远的唯一的。结论只是静态的文字,而课件是动态的演示,这种动静结合的美渲染了我们的眼球,同时也凸显了内角和的本质,让结论更具说服力。

练习是一节课的精髓,这节课的练习主要分三层,一算二辨三延伸。应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很注重一材多用,而且非常有坡度性,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只知道一个角”的环节中,应老师设计了只露出一个70°角的等腰三角形,求另两个角。大多数学生只想到一种情况后,便沾沾自喜,不会更深入思考问题,因为在学生潜意识中总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关注答案,更要关注学生解题的意识,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思考问题。

这里我有一个的想法,这个想法也来源于作业本的习题。能不能把70°角改成40°,当学生算出答案后,询问学生,如果按角分,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沟通按角分和按边分三角形的横向联系,在练习中温故而知新。再设计已知一个角是140°的等腰三角形的练习,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所有等腰三角形都有两种可能。之后再询问:“一个角都不知道,如何求内角。”让练习更具层次性。

应老师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应老师自如的教态、亲切的语言让学生倍感温暖;精心准备的教具让课堂不再沉闷;精彩的练习让知识落到实处。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篇二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

“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之后进行的。教材先给出了量这一思路,继而让学生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观点。在活动过程中,先通过“画一画、量一量”,产生初步的发现和猜想,再“拼一拼、折一折”,引导学生对已有猜想进行验证,经历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的的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和思想。

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1、魔术导入:把长方形的纸剪两刀,怎样拼成一个三角形?

2、你知道三角形的那些知识?(复习)

3、小游戏:猜一猜藏在信封后面的是什么三角形。

三角形的这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创设的不是生活中的情境,而是数学化的情境。有的孩子认为一个三角形中可能会有两个钝角,还有的提出等边三角形中可能会有直角,这两个问题显现出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介绍内角、内角和

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的同学,可以把它写在本上。不知道的同学想一想,计量内角和的单位是度,可以估计一下,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有可能会是多少度,把你的猜想也写在本上。

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探究用哪些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2.确定研究范围(预设约3-5分)

师: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有的三角形?只研究黑板上这一个行不行?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学生反对)请你想个办法吧!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哪几类三角形,就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这个问题,来渗透研究问题要全面,也就是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

3.动手操作实践(预设约8-10分)

同桌组成学习小组,拿出课前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先找到三个内角,把每个角标上序号。老师提出要求:先试着研究自己的三角形,然后再共同研究小组里其他同学的三角形,看看各种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一样的。(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在小组中讨论问题)

(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设计学具的时候,想了几个不同的方案,最后决定课前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工合作制作各种不同的三角形,课上就让学生就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通过独立探究和组内交流,实现对多种方法的体验和感悟。)

4.汇报交流(预设约15-20分)

(1)测量的方法

学生汇报量的方法,师请同学评价这种方法。

(2)剪拼的方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能想到这个方法不简单,拼成的看起来像平角,到底是不是平角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和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3)折拼的方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我们要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实际上就是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一起,像剪和折的方法,看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是不是180度,都是借助我们学过的平角解决的问题。

(4)演绎推理的方法

(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师小结: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由于操作出现的误差,非常准确的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5.验证猜想

请学生把刚才研究的三角形举起来,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类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那就可以说,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这个结论和课前刚才知道的或猜的一样吗?

(在很多同学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情况下,要引导学生领悟有了猜测还要去验证,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求实精神。)

6.解释课前问题

用内角和的知识解释课前的问题,为什么在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

1.介绍科学家帕斯卡(出示帕斯卡的资料)

师:帕斯卡为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们以后学习的知识中,也有很多是帕斯卡发现和验证的,他12岁就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我们同学还没到12岁,看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去探索和发现。

2.四边形内角和及多边形内角和(幻灯片)

你打算用哪种方法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设计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把这个新问题转化归结为求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上,渗透化归的数学学习方法。)

3.总结

我们把四边形一分为二,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知道了四边形内角和,那么五边形、六边形……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希望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问题,你还会有一些精彩的发现。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篇三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为此我抛出大、小两个三角形争吵的情境,让学生评判谁说的对?为什么争吵?导入课引出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动。我在导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时,没有按课前设计的进行,学生直接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我本身却没有顺势进行引导,直接抛出“研究三角形内角和”这一任务,更巧妙的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0”入手。这一处成为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例如,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先让学生说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研究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二层练习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练习设计提问体现开放性,“你还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

在教学中,由于我对学生了解的不够充分,没有很好的电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另外的原因是教师本身语言枯燥,过渡语设计的不够精彩,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应引起重视。在设计教案时要了解学生,深入教材,精心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篇四

1、说课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7页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2、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探索型的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以及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的知识它是分成3个部分来呈现的。第一部分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第二部分是通过拼角的实验来探究并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第三部分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这样编排由发现问题,到验证问题,再到运用规律,充分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强烈的数学建模思想,既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动手操作,在猜想后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操作实验中,让学生感受图形的转化过程及数学建模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解决问题: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成功感,并在教学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对编者意图的理解。将运用各种实验方法探究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过程并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同时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掌握的探究规律的全过程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教学具准备

每个4人小组准备三个不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实验报告单一份;量角器、白板。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我运用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的教学法,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故事设疑导入--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新知—数学文化—课堂总结",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一堂课的效果如何,还要看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我的`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设计了5个环节展开教学。

(1)学生自然想到要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就能够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从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关系都接近180度。

(3)记录小组测量结果及讨论结果

实验目的: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实验材料:量角器,锐角三角形纸片,直角三角形纸片,钝角三角形纸片。

(4)学生汇报量的方法,师请同学评价这种方法。

(一)剪拼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能想到这个方法不简单,拼成的看起来像平角,到底是不是平角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和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二)折拼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我们要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实际上就是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一起,像剪和折的方法,看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是不是180度,都是借助我们学过的平角解决的问题。

(三)演绎推理法

(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演示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360°,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师小结: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由于操作出现的误差,非常准确的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学生用的方法会非常多,但它们的思维水平是不平行的。

直接测量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用加法求和;

拼角求和法,也就是间接剪拼和折拼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拼成一个特殊角,也就是平角来解决问题;而演绎推理法,即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合二为一,或把长方形一分为二,成为两个三角形,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

前两种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能使我们确定研究的范围只能是180度左右,而不可能是其他任意猜想的度数。最后一种方法具有演绎推理的色彩,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后,因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原来长方形的四个内角之和360度,所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2=180°,这种方法从科学证明的角度阐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它有严密性和精确性。

使用课本两道题,以及以下习题

(1)∠1=35°∠2=47°∠3=()

(2)∠1=50°∠2=40°∠3=()

(3)∠1=20°∠2=45°∠3=()

按着难易程度逐渐提高,巩固新知。

帕斯卡(blaisepascal,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早在300多年前这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他当时才12岁。

我们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知道了六边形内角和,那么五边形、七边形……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问题,相信你还会有一些精彩的发现。

整节课都在比较愉快的氛围中展开的,但在小组合作中因为要求不够明确,导致在合作中出现了问题,不过好在由于我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他们能说出:所有三角形都是180度,证明孩子们是学会了的。所以,如果你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篇五

下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云周小学,共同行走在“生本”课堂的道路上。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也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来评课。应老师的这节《三角形内角和》,无论是他的设计,还是他对课的演绎,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去探讨:

既然是生本课堂,那我们在备课之前,就要做到备学生,找起点。新课导入时,应老师花了一些时间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平角的知识,充分唤醒学生对三角形的认知,分类是为了抓住三角形的本质,缩小验证时选材的范围,而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的练习,则为学生之后的验证搭好一个脚手架,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但从课堂上来看,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而且当出示平角那道题时,学生立刻说出180°是三角形内角和,而没有想到平角,这需要我们来反思这个环节的必要性。为什么学生会联想到内角和呢?我想可能是应老师在此之前询问了:“三角形有几个角?如果告诉你两个角,会求第三个角吗?”同样是为了复习,却产生了负迁移,反而没有达成预定的效果。再此之后又介绍“内角”等概念,这样难免有回课嫌疑。课堂选材要有取舍,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删除。

学生的心里总是不敢犯错的,这就会让很多数据失真。其实误差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内角总和,还存在于每个内角的度数。课堂反馈上,对于同样的锐角,学生量出了“60°,40°,80°和55°,45°,80°”同样一个三角形,为什么内角度数会有所不同,此时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量角时有误差,容易改变角度,看来量不是最准确的方法,而撕角拼角则不会改变它的大小。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将力气花在剪拼法上了。

通过各种方法的验证,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难道点到即止吗?应老师巧妙借助几何画板,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并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这一简单的演示却寓意深远,无论形状大小如何改变,三角形内角和永远是180°,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只要确定两个角,第三个角永远的唯一的。结论只是静态的文字,而课件是动态的演示,这种动静结合的美渲染了我们的眼球,同时也凸显了内角和的本质,让结论更具说服力。

练习是一节课的精髓,这节课的练习主要分三层,一算二辨三延伸。应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很注重一材多用,而且非常有坡度性,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只知道一个角”的环节中,应老师设计了只露出一个70°角的等腰三角形,求另两个角。大多数学生只想到一种情况后,便沾沾自喜,不会更深入思考问题,因为在学生潜意识中总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关注答案,更要关注学生解题的意识,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思考问题。

这里我有一个的想法,这个想法也来源于作业本的习题。能不能把70°角改成40°,当学生算出答案后,询问学生,如果按角分,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沟通按角分和按边分三角形的横向联系,在练习中温故而知新。再设计已知一个角是140°的等腰三角形的练习,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所有等腰三角形都有两种可能。之后再询问:“一个角都不知道,如何求内角。”让练习更具层次性。

应老师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应老师自如的教态、亲切的语言让学生倍感温暖;精心准备的教具让课堂不再沉闷;精彩的练习让知识落到实处。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篇六

一、开讲生趣

二、授中激趣

三、设疑引趣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师:表扬:你真聪明。演示  :    

四、练中有趣

1、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五、课尾留趣

在本课结束时,我设计了一道抢答题。

六、“评”中增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篇七

1、说课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7页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2、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探索型的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以及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的知识它是分成3个部分来呈现的。第一部分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第二部分是通过拼角的实验来探究并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第三部分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这样编排由发现问题,到验证问题,再到运用规律,充分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强烈的数学建模思想,既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动手操作,在猜想后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操作实验中,让学生感受图形的转化过程及数学建模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解决问题: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成功感,并在教学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对编者意图的理解。将运用各种实验方法探究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过程并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同时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掌握的探究规律的全过程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教学具准备

每个4人小组准备三个不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实验报告单一份;量角器、白板。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我运用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的教学法,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故事设疑导入--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新知—数学文化—课堂总结",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一堂课的效果如何,还要看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我的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设计了5个环节展开教学。

(1)学生自然想到要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就能够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从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关系都接近180度。

(3)记录小组测量结果及讨论结果

实验目的: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实验材料:量角器,锐角三角形纸片,直角三角形纸片,钝角三角形纸片。

(4)学生汇报量的方法,师请同学评价这种方法。

(一)剪拼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能想到这个方法不简单,拼成的看起来像平角,到底是不是平角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和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二)折拼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我们要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实际上就是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一起,像剪和折的方法,看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是不是180度,都是借助我们学过的平角解决的问题。

(三)演绎推理法

(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演示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360°,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师小结: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由于操作出现的误差,非常准确的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学生用的方法会非常多,但它们的思维水平是不平行的。

直接测量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用加法求和;

拼角求和法,也就是间接剪拼和折拼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拼成一个特殊角,也就是平角来解决问题;而演绎推理法,即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合二为一,或把长方形一分为二,成为两个三角形,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

前两种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能使我们确定研究的范围只能是180度左右,而不可能是其他任意猜想的度数。最后一种方法具有演绎推理的色彩,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后,因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原来长方形的四个内角之和360度,所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2=180°,这种方法从科学证明的角度阐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它有严密性和精确性。

使用课本两道题,以及以下习题

(1)∠1=35°∠2=47°∠3=()

(2)∠1=50°∠2=40°∠3=()

(3)∠1=20°∠2=45°∠3=()

按着难易程度逐渐提高,巩固新知。

帕斯卡(blaisepascal,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早在300多年前这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他当时才12岁。

我们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知道了六边形内角和,那么五边形、七边形……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问题,相信你还会有一些精彩的发现。

整节课都在比较愉快的氛围中展开的,但在小组合作中因为要求不够明确,导致在合作中出现了问题,不过好在由于我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他们能说出:所有三角形都是180度,证明孩子们是学会了的。所以,如果你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