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的初步认识教案大全(16篇)

时间:2023-12-04 07:12:14 作者:紫薇儿 口号大全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深入的学科知识。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设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直角。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并说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员,它有自己独特的直角标记,且标好以后就像个“口”字——这就解决了学生作直角符号不标准这一问题。同时,作为角的一员它又有角的特性。认识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直角”。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判断:1、直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叉开越大直角就越大,叉开越小直角就越小。

2、放大镜下的直角与其它角一样,只是边变长了,大小没变。这又是它们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出示一。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认识角。

:正确画角。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小棒。

一,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一段录象。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象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了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生4:我们组找到了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2: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这张纸上有三个角。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

师:同学们都听到了吗她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个图形就不是角。

(三)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

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那你能用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角吗试试看。(学生活动:利用带孔的小棒做角)。

师: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愿不愿意哪位同学能把角变大一些。

(指名一个学生演示)。

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1: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

生2: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

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怎么变(学生回答)。

(四)体验感悟,画角。

师:你能将小棒做成的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画角)。

(展示一组学生画的角)。

师:大家说,哪一组同学画得好同学们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电脑演示画角过程)。

师:请用正确画法画一个角。

(学生再次画角)。

(五)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看,这个角画得怎么样请这位同学过来,同学们知道她叫什么吗她为咱们做出了榜样。这是她的什么(手)这个呢(鼻子)这个呢(耳朵)。

师:我们知道了她的名字,还知道了她身上各部分的名称,角这个图形的每一部分也有名称,想知道吗(电脑边演示边出现名称)。

师:现在同桌说说悄悄话,告诉对方角的每一部分分别叫什么。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谁表现最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

2学会了画角。

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角,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实践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突破重难点。

一、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红领巾,一本童话书和一个五角星,(闪现这些图形的一个角),抽象出角: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图形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种新的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上面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你们能找出来吗?

二、 实物操作,探究新知

(一) 找角

1、 学生找身边,周围和生活中的角(分小组找,指名回答)

2、 师小结:(叉开手指,让学生观察,这是角吗?又弯曲肘关节,这又是角吗?)可见,我们的身体,身边,周围角处处可见。

(二) 折角

1、 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折出一个角(以小组折,组内学生互相帮助,老师个别指导)

得出:有一个尖尖的地方,有点刺手,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三) 认识角

1、 抽象出角的概念

课件显示:角的顶点,让学生说出还有两条直线。

得出:角尖尖的地方叫做顶点,角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师展示角,让学生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三、 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演示:把角重合,让学生探究比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 课件演示:增加角的两边长度,让学生判断角的大小是否改变?

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 比较刚才折出的角,同桌合作,看谁折的角大,谁折的角小。

四、 规范角的画法

师边说边示范:用直尺画出一个角,具体画法:

1、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任意方向画一条线。

2、 再从这个点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线。

3、 两条线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五、课堂小结:

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有关资料,了解角的有关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具、学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展示学生做的几种角:锐角、钝角、直角。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边画边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画的三个角的大小就不一样。”画完后,要学生分别指出三个角的顶点与边,教师—一写上。教师指着直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跟其他两个角不太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

教师让学生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出各有几个角?并且跟黑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使学生发现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的角,跟黑板上教师指出的角的形状、大小差不多。教师说:“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到的角,跟黑板上的角(指着直角)是一样的,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教师在直角上画出直角的符号。

教师让学生拿出三角板看一看,指出哪一个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拿出纸,仿照书上的方法折出直角。

2.寻找生活中的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能找到直角?(学生分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

3.如何判断直角。

教师发给学生画有三个角的纸,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纸上画的角哪一个是直角。教师说:“先将顶点和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边跟角的一条边合在一起,再看另一边是否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如果另一条边和三角板的一边也合在一起,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最后,让学生检查自己折出的角、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否都是直角。

2.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然后让学生回答。

3.教学画直角。

师:“我们已学过怎样画角。那么,你能用三角板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吗?”

学生尝试用三角板画直角,画完后找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着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充分列举自己所知道的物品中的直角,还要让一部分学生来判断是否正确。

2.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直角。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画直角需注意的要点。

3.让学生自己在带来的纸盒上找直角,看谁能找得又快又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盒子上各有24个直角。)这道题也可以作为一个数学游戏,分组进行比赛。

四、小结。

教师:我们学习的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多,在几何知识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试一试”以及第“想想做做”第l—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师: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看一看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尺、课本、小闹钟)。

师:三角尺,书本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1、活动:摸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板,跟着老师一起来摸摸看。

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师指导摸:如果用手掌摸角这里(顶点)会有什么感受?尖尖的。

师指两条边,这样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另一边呢?直直的。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

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

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

2.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3.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85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师:通过做这个活动角我们知道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

2.比较(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3.观察。

生答:角的两条边变短,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与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现在来看第4题,用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呢?生答: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他们对应的角一样大。

5.折角(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教科书第84—85页“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在本节课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1、水果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吃水果吗?(喜欢)看看这个水果吃过吗?(出示杨桃的整体图片)。

师:这也是杨桃(出示杨桃横截面图片),它的形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生:有个五角星的形状。

师:(出示五角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藏在五角星上的新朋友“角”(板书。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找角。

师:你能找到五角星上的角吗?除了五角星,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角,你能找到它们吗?真善于发现。

(幻灯片出示练习本、剪刀、钟面,让1个学生到台上指出实物中的角)剪刀中的角学生有可能会指错,如果指错?)。

师: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指着图形:这些图形都是角。我们通常在角的图形里画“弧线”来表示这是一个角。(幻灯片出示从实物中脱离出来的角)。

师:角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呢!通过昨天的预习谁来介绍一下?(指明一位学生)。

生: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学生边讲边演示幻灯片)。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师:那么角都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生: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

师:你还能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找到角呢?指正角的指法(他指的是角吗?刚才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他指的是顶点,还有什么呢?那你现在能完整的指出这个角吗?)。

2、画角。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先画一个顶点确定角的位置,再用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边确定角的方向,再标出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瞧,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板书画角)这里就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

师:同学们你们能画出一个角吗?请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角。并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谁来展示你画出的角。(会忘了划小弧线)关于角我们还有一首儿歌呢,大家一起读一读。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不是角请说出原因。

师:调皮的小角又钻到了图形中,仔细观察,看看各有几个角,到台上指指看。

4、试着做角,初步感知角可大可小。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角,想不想亲手做出一个角呢?请组长拿出材料袋,小组成员选择合适的材料做一个角。师:请你来展示你做的角。

师:玩玩角,想一想怎样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变小一些?生:往两边拉开一些角就变大了,往里面一些角就变小了。师:借着你的动作说一说。

师:大家一起举起手中的角,听老师口令:大一些,再大一些;小一些,再小一些。

师:所以,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1)第1次比较角的大小。

师:既然角有大小,那我们来比比看。(出示差别比较大的两个角)。

生:红角大,红角两边张开的大,蓝角两边张开的小。

师:这种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出结论的方法我们称为观察法(板书)。

(2)第2次比较角的大小。

生:1号钟面角的两边张开了5个大格,2号钟面上的角张开了3个大格,3号钟面上的角张开了2个大格,所以1号钟面上的角最大,3号钟面上的角最小。师:你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3)第3次比较角的大小。

师:(出示2个差别不大的角)比比这两个角。

师:不能用观察的方法比出大小,那该怎么办呢?(无学生知道时教师摇一摇手中的活动角:可以用活动角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请学生到讲台上演示,边做边说)。

生:先做出和红角一样大的角,顶点和顶点重合,两条边重合;再把活动角和蓝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对齐,看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另一边在外面,这个角就大,另一边在里面,这个角就小。

师小结: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发现蓝角大,老师发现,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小女孩。这种比较方法我们称为重叠法(板书)。

师:用重叠法同桌两人互相比较一下刚刚做的活动角谁大谁小。请两组同桌汇报一下。

(4)第4次比较角的大小。

师:这是老师刚刚做的两个活动角,看,这两个角?生:一样大。

师:老师不小心弄断了一条边,现在两个角还一样大吗?生:一样大。

师:另一条边也被老师不小心折断了,现在两个角还一样大吗?生:还一样大。

师:由此你们觉得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有关系吗?生:无关。

师:那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跟什么有关呢?生: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师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四、总结角的特点。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角,如果你是一个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吗?“我是一个小小角……”生总结。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同学思维能力,就必需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沛挖掘同学的潜能,以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同学数学思维的形成

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同学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让同学小结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今天这节上可以说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比方:说角的特征、说操作过程、说判断的理由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同学操作的学具、老师的教具以和板书等,向同学提供鲜明的感性资料,协助同学考虑、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同学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同学的思维发展。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同学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示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他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同学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考虑、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同学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同学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同学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同学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同学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节课中邹老师在同学认识了顶点和边后,加以示范性的说明并配合手势,使同学进一步明确、规范了顶点和边。在之后同学找生活中的角并说一说的时候,也给与了师范性的演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同学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低年级的同学年龄小,活泼好动,笼统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却说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教材在教学各个内容时布置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同学通过操作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笼统化。说一说就是要借助语言,把想的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同学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增强语言的培养就是增强了对同学思维的培养,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我们低年级的绝大局部同学在课堂里说话最初都是需要高级“翻译”的,这个翻译从哪里来?就是我们的老师。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教强的逻辑性,而小同学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说老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同学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度的中介,一年级同学刚进入小学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在平时的上课中,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和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时指出,力求使同学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辨认出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学生动手摆角,进一步体验角的特征,引出顶点与边,为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分类等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通过学生动手摆拼,体现三角形的形成,并通过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义的`内涵,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有了角的经验,学生不难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有意识地与角进行对比,深化认识。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分为三层进行教学,先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五边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上图实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课后练习实地操作,更深层次地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教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判断角。教学准备:课件、大三角板、小三角板每生一副、自制活动角等。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圆形、半圆。学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圆形)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为什么不说是圆形呢?

(预设:学生们都会迫不及待地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1、找角

师:其实还有很多角藏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噢,同学们,观察校园生活情境图,你能找到角吗?(出示课件)伸出小手指指,角到底藏在哪?(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角的具体位置。如果学生指不出角的正确位置,师说:“其实在我们数学里,规范的角是这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之闪烁物体的角,并抽象出角的图形。

2、折角

师:很好!同学们刚刚找到了很多的角。现在拿出老师课前交给你们的白纸,请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用他做成一个角,看谁最先做出来。

学生动手折角

3、观察角

师:同学们都做得非常棒,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展示一下他们做的角。

展示学生的角。选出典型的三个角锐角指教钝角。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想一想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4、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学生汇报发现的共同点(预设发现了尖尖的点,两条直直的线)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看到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教师边指边说,示范正确的指角方法。)

师:所以我们说“一个角有xx个顶点和xx条边。”

5、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二)感悟角的大小

1、出示活动角

拿出教具,说出它的顶点和边。

2、变一变

师:老师要用它变出一个角,变角的时候你们要用心噢。

师:好,我们先把角慢慢变大,用心观察,角变大了吗?

师:再把角慢慢变小,再来一次,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把角变大的,怎样变小的?

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说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越大,角越大,张开越小,角越小。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现在同学看老师在黑板上画的角,看看他们谁大谁小?(先画一个锐角,再用红色粉笔延长)

学生汇报两个角一样大。

老师引领学生总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比一比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比一比两个角的大小。(巩固刚学习的只是)

(三)画角

师:同学们已经对角有了初步认识,而且我们在生活中有那么多角,同学们想把他们画下来吗。

师:好,现在先请同学们交流思考如何画,然后自己画一个角。学生尝试画角。然后全班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都探索精神,下面请观察老师是怎么画角的。出示课件画角,之后请同学们再画一个角。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出示课件)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板书回顾全课)

2、老师请每个同学回家当一次老师,你们愿意吗?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考考你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看看他们找的对不对,把你学到的知识将给他们听听。

板书设计:

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试一试”以及第 “想想做做”第l—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师: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 看一看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尺、课本、小闹钟)

师:三角尺,书本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1、活动:摸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板,跟着老师一起来摸摸看。

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师指导摸:如果用手掌摸角这里(顶点)会有什么感受?尖尖的

师指两条边,这样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另一边呢?直直的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

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

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

2.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3.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85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并且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角有什么特点呢?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师:通过做这个活动角我们知道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

2.比较(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3.观察

生答:角的两条边变短,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与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现在来看第4题,用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答: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他们对应的角一样大。

5.折角(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借助三角尺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画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角的认识。难点是比较角的大小。

信息窗1――教室里的角

信息窗解读:本图呈现的是学生们在教室里进行手工制作的情景。画面中蕴含着大量有关“角”的信息。教材以借助对生活中具体角的讨论,提出“什么是角呢?”问题,展开对角的知识的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以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地叫了起来:“快来看,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教师故意停顿)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在图中你发现哪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师:你能说说你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吗?

师讲解什么是角。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命名。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出一个角吗?

学生独立做角。

活动三 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在哪里见过直角?

活动四 全课总结

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

在教学角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结合具体情境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玩调皮猴――角的大小比较

师提出问题:看情境图,为什么两个调皮猴不一样高呢?

生发表看法。

……

师:你能不能证明你的猜想呢?请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小组交流、探索)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与大家共同分享?请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讲解一下。

生展示。

师: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谁估计对了呢?想想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发言。

师:用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方法完成一个任务:在三角板的帮助下把角分类。

(小组活动)

找一组上来用实物投影演示分类情况。

师:像这样的,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务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徐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初步学会画角,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画角。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实物角逐步抽象出几何角。

: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一导入:

1.拼图游戏:请同学们拿出4根小棒,围成一个漂亮的图形。

拿掉1根小棒,你能将它围成什么图形?

再拿掉1根小棒,你还能将它们围成图形吗?让学生将两根小棒两头接住,拼成怎 样的图形。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操作过程中自觉参与学习,一步一步揭示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周围或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哪些实物上面有角?比比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确。

2.指角

请学生说出自己所看到的角,并用手指给大家看。(学生在指角时可能会出现指角的错误方法,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

适时练习:请学生拿出三角板,用正确的指角方法指出三角板中有几个角?

3.认角

我们在三角板中找到了角,请大家来用你的小手摸摸这个角,先来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摸这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小组讨论,发现角的特点)

我们来给尖尖的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叫做顶点。直直的两条边我们叫做角的边。

板书: 边

顶点 边

请同学们指出三角板中其他两个角的顶点与边。

师生共同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画角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角,你能给你所找到的角画张相吗?(学生活动:尝试画角。并且展示学生作品)

课件展示正确的画角过程。学生再次画角后交流,并且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板书: 边

顶点

(学生第一次学习角的认识,要使学生初步认识这一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教学从具体实物引入“角”,并通过玩“活动角”,让学生对“角”有了初步感知。)

5.课堂练习。课件演示,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且请学生上台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角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教师的“导”、“扶”、“放”与学生的“探”、“思”相结合,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大胆探索下,培养了创新意识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最后一组练习,及时让学生掌握了新知。)

6.折角

1)小游戏:(教师出示一张圆形纸片)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办法用它来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提问:你所折成的这个图形有3个角吗?为什么?

7.比角

1)教师出示三种不同的角,比较角的大小?请学生想办法如何来比较?

教师小结:将两个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比较,张开的大的这个角就比较大。

2)课件出示不容易判断大小的红角与蓝角

请学生比较哪个角大一些哪个角小一些?为什么?

提问:你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小结: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

3)小活动:

a:请学生用纸条图钉做一个角,教师做一个边较长而角大小相等的角,请学生判断,哪个角大一些。

b:请学生用活动角做一个比教师所做大的角。

c:同桌做角,比较角的大小。

(通过这一游戏,让学生再次将所学的新知理解、掌握、深化,并进一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三:练习:

(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也深化了新知,教学信息及时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2.动手做一做:

a:一张长方形的纸,用剪刀裁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活动)

b:可是数学小灵通说,一张纸裁掉一个角,也可能有4个角。同学们你想知道是怎么裁的吗?试一试吧。

c:小灵通说:也可能是3个、5个角,你知道是怎么裁的呢?

3.活动:用准备的绳子,同桌合作做一个角。

(通过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在猜测——求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四:总结:

案例评析:

这节课是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用手摸、用眼看、用手画、动手折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新知。

1.借助多媒体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借助实物、图形的外部特征及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从图形中辨认出各种大小不同的角的表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精心设计趣味题,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教师在最后设计开放性试题,一题多解,有趣新颖。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好奇心被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迫切想得到答案,而当答案多解时,又产生了疑惑,进而又促使他们去思考。如此过程,达到了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良好效果.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会画角。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一张长方形纸。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校每个星期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冉冉升起的国旗上有什么?(国旗上有五角星),五角星上有角。

你们都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升国旗时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三角形)为什么你认识红领巾是三角形的呢?(因为红领巾有三个角)角究竟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引导探究角

1.找出三角板中的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个)你能指出来吗?教师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3个角。

2、从实物中找角。

师生逐一出示准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才我们都是沿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示闹钟,指名说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

3、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

(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两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腰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问: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拢。

(3)现在把这个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4)要求学生找出比较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的会认为是1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理解。能正确画描述角的特征,画角,加强实际运用能力。

重点:角以及直角的特征

难点:画角和直角

学习准备:尺子

一、说“角”

前两节我们认识了角,还进一步认识了角王国中一个特殊的角,直角。现在我们进行你说我说大家说环节。几天的主人翁是角。

请同桌互说,并指名汇报。

注意点:角的特征,怎样判断角的大小。

二、综合练习

1、判断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其中哪些是直角。

2、下面是什么图形,他们分别有几个角,有几个直角?

(先是简单图形,再是复合图形)

3、画角

画一个直角。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再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

4、数立方体上的直角。

怎样数能一个不落呢?

三、总结

四、作业:画一画你喜欢的图形,并找一找它由几个角,其中几个是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数初步认识教案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会正确的读、写小数。

4、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课件

教师指导点播、精讲。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多练习。

1、引入小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出示课件)文具。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好的,请同学们把这些文具按价格分成两类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

教师出示自己的分类。

书包:45元。

钢笔:3.50元

剪刀:12元

橡皮:0.20元

彩笔:3元

曲别针:0.15元

3、引入课题

象3.50、0.20、0.15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这个小点叫做小数点,(板书3.50、0.20、0.15)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1、试读小数

师:生活中处处有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请大家读一读屏幕上的商品价格

教师提问: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让学生完成屏幕上填括号。

总结:小数的读法。(结合板书的小数学生再读)

2、你还在那里见过小数?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肯定。

3、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小数知识,大家想了解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搜集的小数知识图)

4、小结:看来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用小数表示价格,还可以表示质量和长度等。

1、汇报自己的身高

学生汇报后教师说,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米和分米或者是米和厘米作单位,如果我们只想让自己的身高用米做单位,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呢?现在同学们可以自己自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2、自学提示

(1)仔细阅读课本89页上的例1,想一想,用你学过的知识写出用分数和小数表示的数。

(2)你发现什么问题,在小组说说,并想办法解决。

(3)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做一做,填一填,完成课本中的括号内容。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交流

板书: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7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7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8米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是3分米)

6、出示89页做一做,让学生填在书上,全班交流。

1、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做完后师生交流

2、试一试我能行

学生口答,师生肯定

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并且会读小数,知道了小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掌握更多的小数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合作的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尺子画角。

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三角尺、尺子、活动角、圆纸片等。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林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他最害羞总是喜欢躲起来。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呀?(学生踊跃发言,激发学生兴趣)

(2)同桌讨论、交流(3)师引导学生说出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今天林老师也想和你们一样,想找个害羞的这位新朋友,你们和老师一起找找看。(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的早晨真热闹啊!

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出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指名学生说,出角)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图中有这么多的角!现在咱们走近看看,剪刀、三角板、时钟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从主题图中让一名学生指出三个物体,并标出角。)

2、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角呢?

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这张纸上有角吗?(师出示圆纸片)那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来?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圆纸片试一试。

折好的同学把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你是怎样折的?(指名说)谁折的角和他折的不一样?

用手摸一摸我们折的角,有什么感觉?

(师示范摸,学生摸,指名说)你摸的是哪个地方?

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用尺子沿着边画,两条边画得不一样长。然后拿下折角。师边说边板书:顶点、边、边。)

指出屏幕上角的顶点、边。

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出示5个图形,说说不是角的理由)

5、(老师拿出活动角)

老师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比它大一些的角吗?(互相看看)你做的角真的比老师的大吗?(师生比较活动角的大小)

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

你为什么认为第一个角大呢?(指名回答)

6、我们会折角,会比角,那你会画一个角吗?

你能试着画一个角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请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确定角的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师边说边示范画: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向一个方向画一条边,最后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另一条边。)

说说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请同学们按老师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画完后在小组里互相欣赏。

谁愿意把你画的角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展示学生画的角,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三、课堂小结

四、应用拓展

想一想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并指给爸爸妈妈看。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内容虽然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教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很难理解“角”这一抽象概念。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后,我想从两个方面对自己教案进行反思: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我把“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有关系”这一点有的学生混淆,特别是差生不够明白,放在“认识活动角”的后面。通过教学实践后,有些无法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来证实。,把这一内容放到了画角的后面,让学生在画一小一大两个不同角的过程中自己暴露出问题(有学生通过增加边的长度来使角变大),然后由教师引导解决,从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有关系”这一样对于学生就更明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