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说课稿大全(17篇)

时间:2024-03-11 21:07:06 作者:梦幻泡 口号大全

在教学活动中,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步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经典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迪。

《论语》说课稿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六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二课时,略。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论语六则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贤哉,回也!”时,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学生就知道这是一个判断句。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八、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九、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温故知新。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出示)。

1、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时期__国的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_家。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亦说乎?说:

人不知而不愠,愠:

不亦君子乎?君子: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惑:逾:矩:

3、翻译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二)学习理解。

论语六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布置作业。

论语六则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贤哉,回也!”时,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学生就知道这是一个判断句。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八、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九、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温故知新。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出示)。

1、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时期__国的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_家。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亦说乎?说:

人不知而不愠,愠:

不亦君子乎?君子: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惑:逾:矩:

3、翻译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二)学习理解。

【朗读】。

点明学生读这五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翻译】。

1、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四至八章,不会的标注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点拨】。

提问学生后,老师对于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字词句进行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点拨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理解】。

同学们,熟悉了这几章大意后,下面我们从几个问题来理解。

(出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则告诉我们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互动1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互动3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互动2题)。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理解这五章内容。

【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的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

【随堂检测】。

1、比一比,看谁课文背得又准又快。

2、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完成课后练习四,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自己的体会。

【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熟记下列名言,并试着在写作中运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六则说课稿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

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布置作业。

《论语》说课稿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翻译能力。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3.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4.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6.竞赛法,竞赛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并切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资料。

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搞,因此课时准备我预计是3课时。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尽量使用竞赛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论语六则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论语》十则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六篇课文,它选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这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十则,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学习本文,是对文言文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而学好本文,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

2、初步学习运用“加字法、换字法”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

3、能当堂背诵课文,积累成语警句。

4、联系实际,体会思想,端正态度,改进方法,提高修养。(难点)。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情况,我设计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教学千法读为本”,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为此我将学生读的训练分为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内容,读出韵味;读出感悟,读出智慧。

2、点拨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为此我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批注笔功能,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文中关键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教会学生一些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课文。

3、合作探究法。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开放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甚至提出质疑,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有新发现。

三、说学法。

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教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1、朗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含义,加深理解。

2、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3、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充实,内涵深厚,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个课时进行教学,为便于说课,我从整体上陈述这两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了解作者。

2、从资源库拖拉出孔子像图片。你们了解他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或是从资源库中拖拽出孔子的视频介绍进行播放)。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二、分层诵读,理解感悟。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这是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你们知道要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吗?

朗读是解读课文的第一把钥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哪么朗读课文应注意哪些问题?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今天我给大家的朗读提出这样几个具体的要求。(出示)。

1、指名读课文前五则,指名评价(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谁能比他读的更好?指名读后五则)。

3、同学们按音节节奏找一找感觉。生纷纷摇头晃脑地读。(播放背景音乐)。

(二)再读课文(读懂内容,读出韵味)。

2、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出示)。

3、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尝试理解文意)。

4、指名翻译,(注意关键词意思和深刻含义。)教师利用白板进行圈点批注。

5、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不懂或疑难吗?

6、疏通了文意,我们对十则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就来有韵味的读读吧!

(三)三读课文(读出感悟,读出智慧)。

没想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声情并茂,这么韵味十足,我已陶醉多时了。通过刚才的读,我们的眼前也仿佛栩栩如生地站立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他微笑着,睿智的眼中流露出的是对同学们的赞叹与欣赏。

1、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多。

2、指名背诵,追问: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则?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获取了一些思想营养呢?请任选一则,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启迪。

(教师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七则分别是讲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品行的)。

三、当堂积累,拓展延伸。

1、精妙的语言,总能流传千古,这十则中哪些作为成语被保留了下来?找出来积累到笔记本上。

2、补充积累《论语》经典名句。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

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与他做次“亲密接触”,来一次思想的远游。

《论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侧重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编者所选的十则语录,则是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和处事,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其简洁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因为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抱有不解、不屑的消极心态。但作为语录体典范的《论语》,浅显易懂,朴素的道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透着我们的意识。即使现在,仍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备课的出发点就是联系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积累经典,为己所用。“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基于此,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积累”,教、学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诵读”。

积累包括对孔子及《论语》地位、影响的了解;结合注释对文意的理解;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整理归纳;对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的记忆;语录体的特点及运用。

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或图片,了解孔子及《论语》。学生会找到很多资料,比如: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宣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教师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孔子的思想是影响了古今中外的智慧,以此唤起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儿时的聪明好学、勤奋努力。比如:孔子儿时学母亲教的字,因为字多,怕第二日母亲检查时出错,他反复练写。直到熟练地不写错一字才放心睡觉。这样的故事让孔子走下圣坛,学生对孔子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当然,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如何学,如何积累,如何将祖国优秀的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哪?我想,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在多重对话中开展诵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背景诵读,举行【故事会】,引领学生走近孔子,激趣导入;理解诵读,举行【背诵比赛】,引领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竞赛的形式背诵,记忆是深入理解的基础;探究诵读,预设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感悟诵读,写【凡人名言】,记下心得体会,在语文实践中将所学内化为精神力量。

背景诵读、理解诵读环节,学生活动以比赛形式展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那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诵读和感悟诵读哪?《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生生对话定在了学生有疑问之处,通过集思广益,找到问题答案。

生生对话中仍会有一些问题是同学们都解决不了的,这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找到答案所在。

1、抓住句眼,与文本对话。

比如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有同学认为是谈求知态度,有同学认为是谈学习方法。如果断章取义,“学而时习之”讲的就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交友。有个难点,“朋”是谁?注释中解释为“志同道合的人”。那么自远方来干什么?来吃饭?酒足饭饱的愉悦而已。来闲谈?东家长西家短,八卦娱乐,消磨时光,彼此无增益,收获不大。来探讨交流思想、互相提高境界?切磋生活和事业,探讨人生,不虚度时光,才是读书人快乐的追求。引导学生抓住句眼,反复读。学生发现:单从字面看这既有方法也有态度。但孔子是从求知的态度来讲的,学习并去实践是快乐的,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讨问题是快乐的,他这两句话重点放在“不亦说乎”和“不亦乐乎”上了。这是告诉我们学习时抱着虚心、勤勉、实践、合作探讨的求知态度既会有所得,也会收获快乐,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同今日,各位专家老师为着新课程改革齐聚一堂,谈经论道,收获很多,不亦乐乎啊!

2、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

有生活,才会永久。《论语》中的道理虽朴素,但不免抽象,需要预设一些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问题中假设了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论语》中找寻方向。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意见相左时有同学会被气哭。其实,我们应该“人不知而不愠”。数学课后“强不知以为知”,给自己带来了“一无所获”的恶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在与生活的联系中,学生对语录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新课程标准》中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感悟诵读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放声朗诵全文,掩卷思考:你想用哪些句子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从中积累了哪些成语?工工整整写下来,然后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记下你的心得体会。

学生在感悟中强化了认识,用这些名言警句来警醒、反思自己,积累在脑海中,终身受益。

总之,整篇文章的教学基本上是本着诵读文本和联系生活这样两个原则,意图达到积累语言,健全人格,热爱祖国文化的目标。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论语六则说课稿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六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说教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三、说学法。

1、这是同学们进入七年级后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二课时,略。

五、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语六则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4、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过程和方法:

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

情感态度的价值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认读《论语》前5则,整体感知,理解并形成共识,并当堂背诵。

步聚:

一、导语:(放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现在给你们几个提示语,猜一猜。对,这就是孔子。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先贤们一起畅谈求学做人,感受先贤们伟大的光辉思想。

二、人物简介与作品简介:(见幻灯片)。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慢读前几则,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生字、词的音义。

(让学生板书,并加以指正)。

2、教师带读,学生跟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整体感知。

3、疏通文意。

(分小组合作,由学生通译一下,圈出疑难之处,对问题进行汇总,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点词句落实下来。)。

4、学生全体朗读,加以体会。

四、研讨与思考。

1、概述每段段意。

(由学生合作探究,形成共识,提问回答,老师归纳。)。

2、思考:

a、谈学习方法的:

b、谈学习态度的:

c、谈修身做人的.:

d、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下面题目,展开竞赛。

用来表达对朋友来临而喜悦的句子:

讲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句子:

论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

强调学习中要有实事求是态度的句子:

五、课堂延伸:

结合课文的学习,说说你在学习与处世中曾发生过的小故事,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学习的感受)。

六、尝试当堂背诵,进行抽查。

七、要求学生回家复习并预习,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要点:认读《论语》后几则,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并当堂背诵。

步聚:

一、背诵前几则,进行抽查。

二、齐读后几则,整体感知。

三、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把握文意,圈出疑难之处。

四、师生共同解决疑难,疏通文意。

五、研讨思考:

1、谈学习态度:

2、谈修身做人:

3、完成课堂练习:

我们如何向他人学习:

强调责任重要性句子:

六、课堂延伸:谈谈各自对这几则的认识。

七、摘抄文中的名言警句(见幻灯片)。

八、布置作业。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及原文

2.熟读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精讲重点文言词汇帮助学生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学生搜集资料,整合文学常、作家、背景等资料,并笔记背诵。掌握相关知识,文学常识等。通译课文教师要求:

1、标注读音。

说、愠、省、逾、罔、

殆、箪、好、肱、笃。

2、画出句读。

3、三角符号标注实词,并查阅实词含义。

4、在上面三项基础上翻译课文。

教师提示:

1、逐字翻译,不可漏掉一个实词。

论语说课稿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翻译能力。

4.德育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5.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6.教学难点。

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3.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4.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6.竞赛法,竞赛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并切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资料。

五.教学设想。

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搞,因此课时准备我预计是3课时。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尽量使用竞赛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学法指导。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论语》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言文是初学者觉得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文体。本文是本册教材第二次学到文言文。学习本文,是对文言文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而学好本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起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介绍:本文均出自《论语》,这是过去蒙童教学的必读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选录的十章,作为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全是短章,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其内容涉及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修身做人三个方面,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因而可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3、教材的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材的自身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积累文言词汇;(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3)、理解每一则的含义;(4)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究的精神;(5)进一步把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文学习要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文中部分字句的理解。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朗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组织学生探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意思与之相近的俗语,探究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探究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质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时常有新发现。

教法依据:(1)、因材施教,本文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下有注释,利于组织讨论、探究。(2)、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观测这一做法,这是语文适应新形式的需要。(3)、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原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说说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论语》及孔子的介绍。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二)、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在学习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3)把握句意;(4)提出疑问;(5)朗读背诵;(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三)、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师生对话,解答疑难。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交流学习体会。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哪句格言,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体会,介绍一下。

2、这一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摘抄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2、说说下列字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否相同?(省亲、反省)(诚信、书信,信用)(可以)。

3、课外有选择的阅读《论语》。

论语六则初一语文教案

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3.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即兴导入,简介孔子和《论语》。

【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在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这样讲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论语十则》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言文是初学者觉得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文体。本文是本册教材第二次学到文言文。学习本文,是对文言文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而学好本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起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介绍:本文均出自《论语》,这是过去蒙童教学的必读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选录的十章,作为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全是短章,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其内容涉及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修身做人三个方面,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因而可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3、教材的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材的自身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积累文言词汇;

(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

(3)理解每一则的含义;

(4)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究的精神;

(5)进一步把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文言文学习要点的掌握。

文中部分字句的理解。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1、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

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组织学生探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意思与之相近的俗语,探究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探究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质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时常有新发现。

教法依据:

(1)因材施教,本文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下有注释,利于组织讨论、探究。

(2)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观测这一做法,这是语文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3)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原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说说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论语》及孔子的介绍。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在学习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

(1)读准字音;

(2)注意句读;

(3)把握句意;

(4)提出疑问;

(5)朗读背诵;

(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交流学习体会。

1、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哪句格言,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体会,介绍一下。

2、这一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1、摘抄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2、说说下列字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否相同?(省亲、反省)(诚信、书信,信用)(可以)。

3、课外有选择的阅读《论语》。

《论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

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及原文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