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的教案(优秀12篇)

时间:2024-01-14 00:18:31 作者:文锋 文秘知识

高一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竞争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数学教案

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

(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

(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

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

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

(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

(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

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

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一、知识归纳

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

(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

(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

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

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二、例题讨论

一)利用方向角构造三角形

四)测量角度问题

例4、在一个特定时段内,以点e为中心的7海里以内海域被设为警戒水域.点e正北55海里处有一个雷达观测站a.某时刻测得一艘匀速直线行驶的船只位于点a北偏东。

高一数学教案

本节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本章自始至终围绕着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进行,而二次根式的化简不但涉及到前面学习过的算术平方根、二次根式等概念与二次根式的运算性质,还要牵涉到绝对值以及各种非负数、因式分解等知识,在应用中常常需要对字母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与应用公式.这个公式的表达形式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而实际运用时,则要牵涉到对字母取值范围的讨论,学生往往容易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性质的引入方法很多,以下2种比较常用:

(1)设计问题引导启发:由设计的问题

1)、、各等于什么?

2)、、各等于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出

(2)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引入.

2.性质的巩固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1)注意与性质进行对比,可出几道类型不同的题进行比较;

(2)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形式的表示方式,在教学时要注意细分层次加以巩固,如单个数字,单个字母,单项式,可进行因式分解的多项式,等等.

(第1课时)

1.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2.能够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3.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比、归纳、总结

1.重点: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2.难点:理解式子中的可以取任意实数,并能根据字母的取值范围正确地化简有关的二次根式.

1课时

五、教b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复习对比,归纳整理,应用提高,以学生活动为主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式子()表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问:式子的意义是什么?被开方数中的表示的是什么数?

答:式子表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即,且,从而可以取任意实数.

二、新课

计算下列各题,并回答以下问题:

(1);(2);(3);

1.各小题中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都是什么数?

2.各小题的结果和相应的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用字母表示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将有怎样的结论?并用语言叙述你的结论.

高一数学的教案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学会运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绘制和展示优美的函数图象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

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函数奇偶性的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对于奇偶性的应用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四、知识链接:

1、复习在初中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2、分别画出函数f(x)=x3与g(x)=x2的图象,并说出图象的对称性。

五、学习过程:

函数的奇偶性:

(1)对于函数,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函数为偶函数。

(2)奇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_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对称。

(3)奇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偶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

六、达标训练:

a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4;(2)f(x)=x5;。

(3)f(x)=x+(4)f(x)=。

a2、二次函数()是偶函数,则b=___________。

b3、已知,其中为常数,若,则。

_______。

b4、若函数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则函数的图象关于()。

(a)轴对称(b)轴对称(c)原点对称(d)以上均不对。

b5、如果定义在区间上的函数为奇函数,则=_____。

c6、若函数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时,,那么当。

时,=_______。

d7、设是上的奇函数,,当时,,则等于()。

(a)0.5(b)(c)1.5(d)。

d8、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则常数____,_____。

七、学习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八、课后反思:

高一数学教案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

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23图,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25练习1,2,3。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25习题1—3a组和b组。

高一数学教案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高一数学教案

所谓三维目标是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什么,哪些些问题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只需简单理解;技能是会与不会的问题。属显性范畴,具有可测性,大都采用定量分析与评价、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优势,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与发扬。新课改不是不要双基,而是不要过度的强调双基,而舍弃弱化其它有价值的东西,导致非全面、不和蔼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过程与方法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发现的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发展的过程,我们更多地要让学生掌握过程,不一定要统一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只有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他们肩负的责任,就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才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有所成,将来回报社会。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也不是三种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维目标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他们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高一数学教案

(5)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就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引导学生把这个定义推广到任意角,通过单位圆和角的终边,探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最终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根据角终边所在位置不同,分别探讨各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以及这三种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最后主要是借助有向线段进一步认识三角函数。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方法,而且各种定义都有自己的特点。过去习惯于用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来定义,这种定义方法能够表现出从锐角三角函数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推广,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认知基础出发学习三角函数,但它对准确把握三角函数的本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从角的集合到比值的集合”的对应关系与学生熟悉的一般函数概念中的“数集到数集”的对应关系有冲突,而且“比值”需要通过运算才能得到,这与函数值是一个确定的实数也有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

本节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这个定义清楚地表明了正弦、余弦函数中从自变量到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表明了这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公式一).

难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三角函数线的正确理解。

高一数学教案

2、掌握标准方程中的几何意义。

3、能利用上述知识进行相关的论证、计算、作双曲线的草图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焦点在x轴上,虚轴长为12,离心率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顶点间的距离为6,渐近线方程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为、

4、设分别是双曲线的半焦距和离心率,则双曲线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探究1、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写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画出草图并,说出它们的不同、

探究2、双曲线与其渐近线具有怎样的关系、

练习:已知双曲线经过,且与另一双曲线,有共同的渐近线,则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例1根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过点,离心率、

(2)、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是双曲线上一点,且,,离心率为、

例3(理)求离心率为,且过点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2、椭圆的离心率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是,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4、设双曲线的半焦距为,直线过、两点,且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数学教案

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老师编辑了:数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1)理解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其每一项是由其项数唯一确定的.

(2)了解数列的各种表示方法,理解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的关系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前若干项,便确定了数列,能用代入法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由求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有物品堆放个数的.计算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由于数列的自变量为正整数,于是就有可能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从而数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递推公式法.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例题,使这一例题为写通项公式作一些准备,尤其是对程度差的学生,应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整式,分式,递增,递减,摆动等),由学生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正负相间用来调整等.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写出通项公式,可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

(5)对每个数列都有求和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数列前项和的概念,用表示的问题是重点问题,可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与的关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规律,并给出严格的推理证明(强调的表达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问题的解决,举例时要兼顾结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况.

(6)给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其最大项或最小项,又是函数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对程度好的学生应提出这一问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是可以解决的.

上述提供的:数列希望能够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高一数学教案

对数函数(第二课时)是20__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第二章第八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小节涉及对数函数相关知识,分三个课时,这里是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并用此解决三类对数比大小问题,是对已学内容(指数函数、指数比大小、对数函数)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为后续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渗透方法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即数形结合能力。

2、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中将在以下2个环节中突出教学重点:

1、利用学生预习后的心得交流,资源共享,互补不足。

2、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及原理的理解。

教学中会在以下3个方面突破教学难点:

1、教师调整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

2、小组合作探索新问题时,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适时用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自信。

3、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四、学生学情分析。

长处:高一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已学知识或用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及应用意识,对于本节课而言,从知识上说,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刚刚学过,本节课是知识的应用,从数学能力上说,指数比大小问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在这可借鉴,另外数形结合能力、小结概括能力、特殊到一般归纳能力已具备一点。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本节课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三类对数比大小是课本以外补充的内容,没有预习心得,让学生在课堂中快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构建,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学生能力上来看,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还需加强锻炼,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上还显不足。

五、教法特点。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基于此,本节课遵循此原则重点采用问题探究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预习交流心得出发,到探索新问题,再到题后的回顾总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说、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加强理解,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基础。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2、温故知新(已填表形式复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和框架建立平台,并为下一步的应用打下基础。

3、预习后心得交流。

1)同底对数比大小。

2)既不同底数,也不同真数的对数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己总结方法及此方法适用的题型,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只需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题目表面上升到题目的实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合作探究——同真异底型的对数比大小。

以例3为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预计两种:一是利用换底公式将此类型转化为同底异真型,利用之前总结的方法解决此问题。二是利用具体对数的大小关系探究出不同底对数函数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以此来解决此类型比大小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也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很好机会,为以后的探究学习积累经验和方法,充分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另外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即反思,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因此,本题解决后,让学生反思明白,要想利用性质解决问题,关键要做到“脑中有图”,以“形”促“数”。

5、小结。

6、思考题。

以20__高考题为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7、作业。

包括两个方面:

1、书写作业。

2、下节课前的预习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例来看,这种通过课本内容预习,而后课堂交流学习成果的方法效果不错,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探究时,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我参与小组讨论,对有能力的小组,在探究出一种方法后,可鼓励完成更多的方法探究,对于能力较弱的小组,可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课堂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自信。另外,对于学生的总结回答,可能会比较慢,我一定会耐心听,及时鼓励,给予学生微笑和语言的鼓励,效果很好。在小结环节中,对于高一学生自己小结的方法,是我一直的教学尝试,由于只训练了半学期,学生只能达到小结知识的程度,在以后的训练中还会加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小结内容,使这些数学名词让学生不再觉得抽象,而是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具体的解题工具。

高一数学教案

(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1.新课导入。

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

(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

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3)。

(同学议论结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

(学生进行回忆、思考.)。

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

(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例1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2.讲授新课。

(片刻后请同学举手回答,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师生一道归纳如下.)。

(1)什么叫做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2)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命题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4)命题的表示:用p,q,r,s,……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复合命题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开.)。

对于给出“若p则q”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p和结论q.。

3.巩固新课。

(1)5;

(2)0.5非整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线不相交;

(6)若ab=0,则a=0.。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辨析.教材中对“若…则…”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些补充.)。

高一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符号及术语。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语句:

1)全体自然数0,1,2,3,4,5,

2)代数式.

3)抛物线上所有的点。

4)今年本校高一(1)(或(2))班的全体学生。

5)本校实验室的所有天平。

6)本班级全体高个子同学。

7)著名的科学家。

上述每组语句所描述的对象是否是确定的?

二、1)集合:

2)集合的元素:

3)集合按元素的个数分,可分为1)__________2)_________。

三、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

四、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五、特殊数集专用记号:

4)有理数集______5)实数集_____6)空集____。

六、集合的表示方法:

1)。

2)。

3)。

七、例题讲解:

例1、中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然后说出它们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地球上的四大洋构成的集合;。

2)函数的全体值的集合;。

3)函数的全体自变量的集合;。

4)方程组解的集合;。

5)方程解的集合;。

6)不等式的解的集合;。

7)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

8)所有正偶数组成的集合;。

例3、用符号或填空:

1)______q,0_____n,_____z,0_____。

2)______,_____。

3)3_____,

4)设,,则。

例4、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2.

3.

4.

例5、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所有被3整除的数。

2.图中阴影部分点(含边界)的坐标的集合。

课堂练习:。

例7、已知:,若中元素至多只有一个,求的取值范围。

思考题:数集a满足:若,则,证明1):若2,则集合中还有另外两个元素;2)若则集合a不可能是单元素集合。

小结:

作业班级姓名学号。

1.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个集合的是()。

a.m=,n=b.m=,n=。

c.m=,n=d.m=,n=。

2.m=,x=,y=,,.则()。

a.b.c.d.

3.方程组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1)难解的题目,(2)方程在实数集内的解,(3)直角坐标平面内第四象限的一些点,(4)很多多项式。能够组成集合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

5.设集合a=,b=,

c=,d=,e=。

其中有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__.

6.设,则集合中所有元素的和为。

7.设x,y,z都是非零实数,则用列举法将所有可能的值组成的集合表示为。

8.已知f(x)=x2-ax+b,(a,br),a=,b=,。

若a=,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

9.把下列集合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

(1)(2)。

(3)(4)。

10.设a,b为整数,把形如a+b的一切数构成的集合记为m,设,试判断x+y,x-y,xy是否属于m,说明理由。

11.已知集合a=。

(1)若a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并求出这个元素;。

(2)若a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集合。

12.若-3,求实数a的值。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数学网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集合含义及其表示能给您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