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读后感(汇总13篇)

时间:2024-05-21 05:02:05 作者:文锋 活动总结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书中的主题、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等要素。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此书是韦伯解答资本主义为什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东方。因为在西方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东方几乎都有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如制度、科技、文化艺术等等。但只有一样是仅西方发生着的,即新教改革运动。韦伯认为是新教改革将人从教会的道德与思想垄断中解放出来,产生了适于资本主义生长的精神环境。进而资本主义的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反观中国,自儒家思想异化为皇权统治的工具后,如同西方的教会一样形成了儒家官僚体系,垄断了全社会思想道德的控制权和解释权。儒家思想的特质扼杀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生存。

资本主义精神非常认同对财富的积累,认为这是天职,是增加了上帝的荣耀。而儒家思想对财富的排斥却根深蒂固。一个排斥财富的环境怎么可能产生资本主义呢?资本主义非常依赖人与商业的自由,对全社会的平等自由开放的要求非常高。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划分各阶级的权利等级并试图长期维持这种等级制。虽然西方资本主义也有等级制但其僵化的程度远低于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

新教改革运动破除了教会对思想道德的垄断,让创新思想和科学思想蓬勃发展。而儒家思想的另一个核心特征就是遵守古代作法,还有一个核心特征是对科学思想的极其蔑视。这种思想完全是与资本主义精神对立的。

可以说儒家思想的优点很多,需要真正去继承;但有几个核心思想完全是对立于资本主义思想的,而且是完全落后于资本主义思想。

原本孔子认为人不应当只看到利益并以利益作为唯一的人生准则,而是应该进一步去完善自己。所以提出要从一个庸俗的人——小人,转变为一个高尚的人——君子。人没有生而知之的,也没有生而君子的,所以从小人到君子是人的进步。但后世将儒家思想转变为社会制度后,却有很多问题:

将小人与君子对立,将平民与官僚对立,将财富与道德对立,将平民划分为士农工商并暗含对立。这种对立是儒家官僚体系为利于社会管理而设计好的——划分等级并从道德和制度上压制其他等级。这从根本上就偏离了孔子原本对人的进步的追求,完全是帝王术。所以只要用这套披着道德外衣的帝王术来管理国家,必然出现大治大乱的历史轮回。

如果一个人把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与他人或组织,那这个人就是个傀儡。如果一群人都把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与出去,这群人即便身强力壮,也是一群傀儡。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据一位朋友说,如果能在关天混上一年,见识和文笔都会长一大截。这一个月来,看了不少帖子。我对帖子的看法挺俗气——和我对女人的看法一样——先得好看,然后才谈得上思想呀、内涵什么的。一个不好看的女人如果要和我谈人生理想什么的,我兴致不会太高。如果非要谈的话也可以——大概心里会把她当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女人”。

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我认为我看到的最好的帖子,一篇是五岳散人的《在黄色网站中与关天同行》,另一篇是子路后人的那个《生物学》(好像是第四,叫“动物凶猛”?记不清了,反正是拿大国小民说事儿的那一篇)。

关天里很多宪政啊、法律啊、民主啊什么的,真知灼见是有的,可看着实在是辛苦。说实话,我是很佩服能写这些东西的人(真心话)。我也佩服所有能看黑格尔、费希特、维特根斯坦作品的人。一打开这些人的书,就有什么自我啊表象啊、意向、现象、自由意志啊什么的,像一记记刺拳打在我眼睛上。而诸如费希特的“揭示出真我下降到形体世界的现象的完备形象,亦即提示真我的完备的现象学说”、以及黑格尔的“精神必然表现在时间内,而且只要精神还没有掌握住它的纯粹概念(即本质),它就表现在时间内”之类的话,那干脆就是一记后手重拳——直接命中我的下巴。让我啪的一下合上这些伟大的书本,在自惭形秽中一遍遍擦拭着额头涔涔的汗水。

德国人都是混蛋!一是写的东西太难懂;二是太出名;第三就更可气了——符合前两条标准的德国人实在是太多了。当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担任弗赖堡大学哲学正教授一职之后,一时得意忘形,向一个同事说出了心里话:“我从来都没弄懂胡塞尔老师的这个现象学是什么意思!”说实在的,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真是太开心了!马上又联想到罗素也曾公开说他看不懂维特根斯坦的东西。从此,我就心安理得地和德国人说再见了!

德国人的文风晦涩是有原因的。哈布斯堡王朝那会儿,皇帝由七个帝选候选举产生。帝选候之下,国内还有林林总总的几百个有领地的贵族和独立的城市。此外,还有些大主教在里面乱掺和。这些人之间的领地划分、优先权、特许权什么的,以及路上遇见了谁给谁让路、谁先脱帽子谁后脱帽子谁干脆不用脱帽子,那可都是头等大事儿,来不得半点儿含糊。以至于弄出不计其数的契约、规定、委托书什么的,外延内涵极严谨,想不罗嗦不晦涩怕也难。

马克思·韦伯也是个德国人,上述三条他都符合。很奇怪!他的书,我倒是认认真真地看了两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儒教与道教》。看完之后,我发现:德国人的晦涩并不是完全有必要的。拿《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来说,其第二章只有第一页难读。可如果把这一页撕掉,也没有任何问题。

进而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天涯发帖子呢?记得一个希腊的哲学家说过(具体是谁忘了,大意如下):人生就像一场奥林匹克运动会。人多了往起一凑,自然分出三种人来:挎个小筐卖水果、烧饼赚钱的;撸胳膊挽袖子下场争荣誉的;吃着水果享受比赛当观众的。这三种人当中,自然是当观众的最高贵。

这位哲学家的这个比喻,我是深以为然的。

拿天涯里的人来说:小贩们自然是那些指望在这儿发的帖子能被纸业媒体看上,然后换点儿稿费的;撸胳膊挽袖子争荣誉的那一伙(我属于这一类的吧)自然就是发帖子的;潜水的自然是最高贵——偶尔回复两个,算是给运动员们加油。

虽如此,我想我还是会继续发帖子的。原因如下:

三是性格使然。像我这等外向的人,有话不说,憋得难受。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

学历是一个人文化内涵的体现。人人都努力着,想有一个好的学历,有一个好的工作。可是当今社会,本科,研究生,海归……比比皆是,要想在这些能力都大同小异的人中脱颖而出,取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无疑是难上加难。因此,人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人品,并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运气“,顾名思义,它的意思是”人的品格“.每一个人的品格,都是自己的一张名片,而职场中稀缺而珍贵的,正是那一张张优秀的”名片“.

下面这些是人品重要的体现:

1.有一次,天鹅,鱼和虾一起想拉动一辆装东西的货车。三个家伙套上车索,拼命用力拉,可车子还是拉不动。车上装的东西不算重,只是天鹅拼命向云里冲,虾尽是向后退,鱼直向水里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合作,合作不是自己出了力就足够了,你还要将团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处处去适应团队,而不是继续我行我素,让团队来迁就你。不拖团队的后腿,多为别人想想,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此乃”合作“.

3.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90岁的时候,仍然坚持每天画5张画。一天,他过生日,客人到他家玩的很晚才走,等大家都走了,齐白石又拿出笔墨作画。家里人纷纷劝他明天再画,他说:”今日事今日毕,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呢。“工作时,应讲究效率,像齐白石那样不拖延,永远不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合理利用固定的时间,用较少的时间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学会强迫自己天天读书,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搁到明天。今天丢弃的东西,明天怎么也补不上了。“努力完成每一天的工作,不给未来的自己留下遗憾。此乃注重效率。

4.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夺冠。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古怪的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奔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了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到了。“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礼记中庸》亦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作时,应该为自己设立长远目标,进行工作规划。为了实现这个长远目标,员工可以制定近期目标和当日计划。这些简单而能直接实现的小目标,进过化整为零,就可以变成一个大目标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此乃”结果导向“.

这些简短而有力的小故事体现了一些优秀的人品,这些人品,如:忠诚、敬业、负责……都是员工最需要的品质。能力不合格的人不一定是次品,而人品不合格的人就是危险品。人品决定着整个组织与个人的方向和前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帕森斯有一个说法,他说,韦伯开了先河,把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系统的决定性作用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这是在过去别人没做过的。因为在当时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价值系统对人的行为系统的决定性作用被广泛忽视了。韦伯试图从经验理论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阅读点。

再一个就是韦伯把资本主义做了区分,这也是过去没有人做过的事情。他做了类型学上的划分,认为资本主义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现象;从结构和动力上说,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传统型的,一个是现代型的。传统的资本主义,这个从法老时代就有了,在中国来说,夏商周那时候就有了。它和现代资本主义是两回事,是两种系统。

第三个问题,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是多元因果力量作用下的产物,新教伦理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也只是多元化的决定性力量之一。他认为,除了新教伦理之外,还有其他的种种决定性因素,新教伦理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如果比较仔细地读完这个文本,我相信一般读者都会发现,或者清醒地意识到,韦伯说了一个什么问题。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精神也好,资本主义形态也好,它和新教伦理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现代资本主义是新教伦理的意外产物。这就是他通过历史考察,最后得出来的逻辑结论。

按照他的论证,新教伦理和历史上其他的观念系统已经有了本质性的不同。首先是它对于劳动和财富的重新评价,颠覆了天主教1500年的观念统治,使得劳动和财富不再是一个消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他认为路德把《圣经》翻译成精彩的德文之后,突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那个天职观。

通过天职,就是投身于天职和恪尽你的天职,才能得到救赎。韦伯觉得这里的因果关系很清楚,特别是路德的天职观到了加尔文更激进的阶段之后。加尔文又提出了一个得救预定论,我们纯世俗文化系统当中成长起来的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这个,一个基督徒面对救赎焦虑的心情,无休无止的那种焦虑。加尔文的说法是,只有上帝命定的少数人才有资格获得救赎,绝大多数一定要进地狱的。但少数人是谁?这是上帝开的一个秘密名单。对于教徒来说这个事就很严重了。所以你要想争取进入上帝的名单,就得踏踏实实地遵循自己的天职或为以此为目的,拼尽一切努力去增加上帝的荣耀,来证明你值得上帝去救赎。虽然名单是不确定的,但每个人都还是有希望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读它的一个感觉,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就是焦虑诱导的观念系统。人在面对不确定的前景时,都会有焦虑,特别是新教徒,这种焦虑更是无休止的、终生的,他就是为了救赎。

这样就意味着,他在遵循天职的时候,记住了只要是自己认真负责做出的正当职业选择,就要一以贯之,要在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建立理性的因果关系。确定了因果关系去操作,而且是无休止地去认真操作,就有可能获得这种救赎。所以韦伯通过考察认为,整个这一套新教伦理,对于塑造新教徒这个群体的人格类型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里的理性化作用,并不是我们经常理解的那种头脑冷静,不是沉住气、轻易不动情绪的意思。他这个“理性化”是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建立一种井井有条的因果关系,让手段和目标本身都有一定的可预期性。在这种情况下,你获得的结果就是可以预期的。

这样的话,新教徒就可以按照这种预期的理性化路线去安排自己毕生的生活。就算一个烤地瓜的,或者卖报纸的,他如果兢兢业业去做,就是在履行着他的天职。他履行天职的目的就是荣耀上帝,最后获得上帝的恩准,给他救赎。对于新教徒来说,完成这个理性化的目标,要比生命还宝贵。

为了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步步去确定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这样正当选择的职业做到头,就是完成天职了,就有可能获得上帝的救赎。在这个情况下,塑造了新教徒群体的人格方式和人格类型。按照韦伯说法,大概200年以前,那时候信教徒做生意从来不讨价还价,不随行就市,不跟人玩什么把戏,整个交易过程给人一个稳定的预期行,亏了也不悲,赚了也不喜,这样一种理性化的观念系统,慢慢就这么把他的人格类型塑造出来了。

比如现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必不可缺的一种方法是为了完成理性化的目标,采取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把这个投入到完成目标的过程当中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在他这个行为系统看上去比较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整个经济系统形成不是信教徒原来的初衷,他的初衷完全不是为了什么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和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完全没有这个考虑的。

他唯一的、终极性的考虑就是为了获得救赎。这种无休止的焦虑,我们纯世俗的文化人可能不太容易通过移情能够体会到。但是他们就是这样,在这种焦虑诱导下的观念系统,塑造了他们的人格类型,最后慢慢扩张导致了所谓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系统。

按照韦伯的说法,这是它的一个意外结果。当然,如果我们说,单靠新教伦理的系统就能产生意外结果吗?也未必。韦伯在文本本身已经简要提到过,当然没有详论,他是放在其他地方去详细论述了。他简单提到什么呢?新教伦理只决定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多元因果要素的一元,其他的“元”还有若干。

比如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自由的劳动力组织。除此之外,还有政治因果的力量在起作用。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后感字

当以生产和再生产、市场和非市场、资本等视角去看待女性问题时,马克思就鬼魂上身了。所以也就不用奇怪,为什么女权主义要扛起马克思的大旗。后来,作者还特意开出一章专门分辨到底是马克思的女权,还是女权的马克思。当然,后者占据上风。

对家务劳动的性质之争触及到了一个本质性问题:市场和家庭的边界。当我们把家务劳动归入市场之内,认为它产生了使用价值,甚至可作为商品来讨价还价时,市场便侵入家庭这一历来被视作私人领域的范围;若把家务劳动排除在市场之外,也就是把它排除在了生产性劳动之外,虽然家庭的私人性得到保障,但毫无疑问,好不容易被承认的家务劳动便没有了立足之地。

面对这一二元性问题,作者求和,采中庸立场,给出“市场和家庭不是隔绝独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这一结论。然后我们就看到,以资本主义社会一夫一妻小家庭制为代表的家庭形态是怎样和资本主义(也就是市场)相互结合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家庭不是超然与资本主义之外的,而是在其广泛笼罩之下,所以必然受其影响。

资本主义下的家庭形态,依然逃脱不了许多根深蒂固的传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所说的建立在性统治上的父权制。男性在性、生育和生产等方面都对女性占有统治地位,而女性自身的资源产出与分配都得听命于男性。这是传统家庭在面对资本浪潮来袭时的先天性特点。

资本市场和父权制家庭很容易形成一种同构。比如,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作为劳动力产出的终端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而女性在家庭中的附属地位也会让其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再有,以夫妻、父母亲子等角色达成的规范和权威会以性和世代的形式不均等地进行权力分配。说白了,这相当于文化现象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嫁接,但没变的一点是:弱的还弱,强的继续强,并且经过一番伪装还要挂羊头卖狗肉,像以爱为名的劳动,情感绑架等等。

家庭作为一个共同生产单位的性质被强烈消解,原本隶属于女性的特有活动(育儿和家务)转移到家庭之外。如果要以功能学派的思维来理解,这里必然出现一个功能替代的问题——女性走了,谁来代替女性做家务?当然,家务仅仅是一个家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育儿、养老等等。(其实我们能在这里感觉到家庭发生变迁的某些先兆和动力)

作者在中文版的序言中总结了全世界解决上述问题的三种模式。一种,公共部门大包大揽(某些优越的欧洲福利国家);一种,从市场购买廉价劳动服务(菲佣为典型代表);还有一种被称为亚洲模式,由亲属或其父母一手承担(中国城乡社会,尤以年轻城一代为主)。单论亚洲模式,可笑的是,当年轻女性从家务中挣脱以后,以往所遭遇的剥夺和压榨又转至年老一辈(尤其年老妇女)。好像未必能有一种理想的平等模式可作为完美解决方案。

《资本主义》读后感

这是一本大家写的小书,但是读起来文笔清新,思想隽永。好像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记》一样,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当今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们都生活在物质化的世界,人们的衣、食、住、行乃至偏好、情感和希望都被资本权力通过物质化的方式控制着。如何理解货币、资本、财富以及货币的历史、资本的逻辑和财富的价值是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不仅仅像19世纪中期,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的研究,只是社会主义者的责任一样。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社会主义学者如蒲鲁东、李扑克内西、马克思等,和资本主义学者韦伯、熊彼特、凯恩斯等,都在积极的探索资本主义的本质。本书很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把马克思和韦伯两人关于资本主义论述从时间上做了区分:马克思关注工业化之后的资本主义;韦伯的研究延伸到了工业化之前,并且是把资本主义的含义从经济、社会制度拓展到一种文化精神。这个区分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不同形态描述的差异。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资本主义既是学术洞察的工具,也是社会批判的手段。这一双重功用是它在某些人眼里显得可疑,对另一批人来说却因此愈发有趣。两者可能也不一定会阻碍彼此。过去几十年里,这一概念强势回归,成为公共讨论和社会科学的热门话题。”资本主义双重概念的建立,增加了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范围和难度,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的研究更具有包容性和时代性。

第二个特点是作者在选用的资本主义概念时的独具匠心。为了使资本主义的历史延伸到从古希腊开始,作者弃用了企业家和企业这些具有资本主义的'具体特征的概念。这样一方面可以论及到中国自汉朝丝绸之路开拓以来,一直到唐、宋、明的海上贸易开发。这些关于中国的商业资本主义的考察,又可衔接到余英时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作为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作者没有把企业家和企业组织列入资本主义的概念,但把有关于企业、企业家和资本家之间的这个联系,通过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理人资本主义和资本家资本主义,做了详细介绍,这对进行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工作有很大启发。

第三个特点在于本书简洁清晰的结构。先从资本、资本家到资本主义的概念进行梳理,作者列出马克思、韦伯、熊彼特三位思想家关于资本主义经典论述的著作,以及对凯恩斯、布罗代尔等其他对资本主义评述的观点,然后说明本书关于资本主义定义的原则。根据此定义把资本主义划分为不同阶段,并且对1500年以前的中国,阿拉伯帝国和西欧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以及1500年到1800年期间欧洲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做了详细的论述,使读者对大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基础,有一个充分了解。“本书呈现了一段简史,涉及这一概念的起源及其饱受争议的发展历程,概述资本主义从古至今的历史。书中对资本主义的不同形态作了区分,尤其关注商业资本主义、种植园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既是造就创新与进步的引擎,也是带来危机、剥削和异化的源头。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西方占据了中心地位。与此同时,本书也详细勾勒出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与扩张,全文所述核心议题包括“资本主义中的劳动”“市场与国家”以及金融化,同时也将资本主义及其批判,至于思想史和宗教的长运进行探讨。”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作者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交待清楚了。

现在市面上很流行各种简史类的书,也看了一些,回想一下、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想起在高中时候,老师送给我的这本书,它把我带入了哲学的思想园地,也希望《资本主义简史》这本书,可以把我带入到一片新的的思想领地。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

第二课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教案设计示例一。

需要掌握的知识: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能源(电力、石油)的发展和利用;新机器和新交通工具(内燃机、汽车、飞机)的创制,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科学技术新发展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讲述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及其作用,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垄断产生的原因,认识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工业革命有哪些成果?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第二次科技革命。

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板书)。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人们称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或第二次科技革命。其中具有科技史上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是电作为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它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参考板书设计)。

1.能源的发展和利用:电力、石油。

2.新机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内燃机、汽车、飞机。

3.新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设备。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科学家。

成果。

国别。

西门子。

电灯。

汽车。

迪塞尔。

飞机试飞成功。

有线电报。

意大利。

有线电话。

诺贝尔。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板书)。

1.利用课件展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2.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板书)。

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支配下增长的。造成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我们就课本上提到的六个国家来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教师归纳)美、德经济发展快的相同原因是:两国都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科技进步走在世界前列,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这两个国家又各自有着特殊的条件,请大家读小字并作出归纳。(学生答,略)。

英、法相对落后的共同原因是技术装备落后和资本大量输出。(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用投影打出示意图《英国的资本输出情况》《法国资本输出与国内投资比较》),那么英、法两国的`资本家为什么舍近求远,把大量资本投到国外呢?请同学们读小字并注意英、法两国的不同情况。

日本经济崛起最突出的原因是靠战争。(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甲午中日战争情况分析,教师归纳)军需订货、战争赔款、海外市场的开拓把日本经济驱动至高速发展的轨道。此外,引进先进技术、剥削廉价劳动力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增长率。相比之下,与日本同时起步的俄国虽然经济也有较快发展,但农奴制残余对经济的制约比较大(具体解释),俄国在经济和技术上依然是个落后国家。

以上我们分析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请同学们再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有哪几方面呢?(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制度、政策方面;科技进步程度;资金、劳动力与市场;……)。

三、欧美的垄断组织(板书)。

1.垄断组织的形成(板书)。

什么叫垄断组织?它的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同学们可能听说过美孚石油公司,它是美国第一家托拉斯,请大家阅读小字部分,看看这个垄断组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说它“垄断”。(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出)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垄断组织的出现又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这个问题我们在政治课社会发展史中已学过,请大家回忆一下。(学生叙述略)垄断组织随着实力的膨胀,在国内越来越多地干预、控制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并跨出国界,积极向外扩张,出现了国际性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为了追逐垄断利润和争夺世界霸权,垄断资本家操纵国家使用武力侵犯他国利益,成为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利用课件,显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接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最终促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资本主义》读后感

从人类历史看,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极其复杂、全新的生活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资本主义,可能大家都能想到一些例子,如公司之间为了获得投资而竞争;顾客为了达到更划算的交易而货比三家。它能带来的好处就是社会不断创新,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这本书蕴含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我带来很多全新的思考,让人受益匪浅。

资本主义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血脉喷张的豪华轿车、美味的三明治、偏僻而风景秀丽地区的高档酒店……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造就了我们的焦虑不安。资本主义最重要的驱动力就在于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肯定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但是生产者却极不愉快。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在充当“生产者”的角色。经济生产率越高,就业情况就会越严峻和不稳定,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惶恐焦虑,这确实超出我们的想象。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话的意思是,虽然以前很贫穷,但是比现在更舒适。尤其是在十九世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类开始兴建住房、铁路等,让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以前根本就不存在“工作”这个词,现在却有大量的就业机会。所以很多人很想回到从前平静的'生活,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就当今社会而言,资本主义对于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意义就在于,人物会将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连。我们脑海中经常闪现这样的念头:要是我更聪明,更努力,我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高的薪水,过更如意的生活。这些想法令人心神荡漾,因为那些奖品一直在眼前晃荡,舒服的商务舱,世界旅游,更高的职位……但是,想要获得这些“礼物”,我们只有奋发图强,努力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让我们的身心真正放松的万全之策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总是要在事业和家庭中选择一个或侧重于一个,这确实令人痛苦。

《资本主义》读后感

1.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在世界所有向往社会主义的有识之士的心目中,无不期望苏联早日取得一个又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可企及的伟大成就,无不期望苏联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

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渔翁得利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3.尽避这一理论不曾也不打算动摇传统自由主义理论的根基,但它将自由主义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暴露无遗,部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新闻自由的不满情绪。

4.当然,大多数欧洲人将危机归咎于不受约束的英美资本主义,不料却发现,欧洲本土机构也统统沆瀣一气。

5.他向他们谆谆告诫资本主义就要灭亡的必然命运,之后就向他们提供廉价贷款和风险投资以“恢复”生产。

6.在这种情况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思考自由放任主义能否适应垄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为了解决危机带来的问题,开始打破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绝对界限,介入到经济生活中去。

7.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没钱活不了;有了钱也可能招到横祸,酿成象齿焚身的悲剧。

8.资本主义生产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大大加强。

9.如果资本主义制度被留下来任意蔓延,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被饥饿、疾病、贫困、环境灾难以及战争搞得千疮百孔。

10.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是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资本主义制度创立过程最基本的运行机制,中国的新自由主义学派想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对西方经济学恐怕只能择善而从之,否则没有出路。

11.大声疾呼反对奥班“资本主义银行”,并且想要那些布鲁塞尔的匈牙利人承担经济衰退和经济疲软成本。

12.珀普金认为,农民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同样受市场支配,他们犹如资本主义的公司一样,瞻前顾后,权衡长期和短期的收益,最后作出利益的最大化的选择。

13.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私人资本不愿或无力承担在落后地区大规模兴办制造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风险,再加上当时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思想仍束缚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能力,因此和平时期政府不大可能直接投资于某一地区的生产领域。

14.可越南也很难算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完美典范,却是协定个谈判成员国之一。

15.作为美国财长,他一直是美国式资本主义的首席布道者,为自由放任主义的“粗暴之爱”提供咨询服务。

16.但在这些问题背后,他们面临着一个更加深刻的选择:要么奉行近几十年来推动世界发展的消费驱动型资本主义,要么深吸一口气,改弦易辙,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新路。

17.在中国,权贵资本主义更加根深蒂固。

18.新经济政策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策,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和平共处,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19.资本家彼此之间尔虞我诈,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20.爱情原来是资本主义,资本决定相聚,无产决定分离。

21.再看香港大学郎咸平教授的言论。这个世界似乎很奇怪,我已经彻底糊涂了,到底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教授,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教授。

22.股东资本主义的反对者们认为该制度是一种寡廉鲜耻的制度。

23.市场一叶知秋,市场最清楚如何把资本主义藉著交易一文不值的废纸变成老鼠会。

24.在资本主义生长的最初阶段,以海盗似的冒险投机精神聚敛财富,从而创造出天方夜谭似的经济奇迹比比皆是,昨日还一贫如洗,今日即腰缠万贯的爆发户屡见不鲜。

25.在刚开始时资本主义是革命性的吗?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革命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是这样看的。资本主义从一生下来就和野蛮镇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很快它就取得国家暴力机器和政党组织。

26.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制度和积累导致两极分化和人民大众有支持能力需求不足带来的不治之症,通过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来解决。

27.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讲二者是水火不相容的。

28.反资本主义者其实是本末倒置了。

29.它再也不是里根经济政策或者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

30.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被压迫人民生活在一个和我们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资本主义》读后感

马克斯・韦伯,一个人文科学几乎无法被绕开的人物,在这个学科领域里,你必须得记得他,这个是我对这个人物的最初的印象――我大学本科时一个年轻的副教授这么告诉我,确实如此,他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还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涂尔干被后人称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尽管他在当时主要被视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但是其知名的学术贡献集中在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他的弟弟阿尔弗莱德・韦伯也有些名气,是一位人文社会学家。本书是作者宗教社会学最开始的著作,也是作者在精神状态恢复稳定后最初的著作,并且也替他后来许多针对文化和宗教对经济体系的影响的研究奠定根基。这篇论文是唯一一篇他在世时便已出版成书的著作。

本书在阅读上给我很深刻的感受,我细心的对本书进行了章节标注,但是获得甚少,而且觉得自己很混乱,读书读到第四章还读不出作者的深意和逻辑,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问题,分为三章,分别是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资本主义精神、路德的“天职”观:本书的研究任务;二是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分为两章,分别是入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通读全书后,尤其是在困惑和迷茫期,我在想为何我不能融入作者的那个思想氛围中去,我想原因之一就是我与作者差距有些远,不仅仅是指能力的差距,而是我对于其中作者提及的很多概念和人物不了解所导致的,所以,在读书后,我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我对需要了解的概念进行了查询,对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分析,于是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本书中作者所指的基督新教主要是一下几个流派:路德之前的抗议派、信义宗(路德宗)、浸信宗、归正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英国国教)、卫斯理宗(徇道宗)、再洗礼派、公谊宗(贵格会)、弟兄会,长老宗,圣公宗低派,五旬节派等。下面有一张图可以看下,更清晰。有些概念需要查一下,比如说阿米念主义、加尔文主义(韦伯的母亲是加尔文宗的信徒,从小韦伯就生活在这种宗教环境中),禁欲主义、清教主义、奥古斯丁主义,其中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都是作者自己定义的概念。

本书的作者导言是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总导言,而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仅仅是作者论文集中的一篇论文,作者在导言中确立了一个问题,就是论述现代经济生活的精神与禁欲主义新教的理性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作者在导言开头通过西方科学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将我们引入理性的世界――西方社会,“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是拥有理性的成文宪法和遵从理性制定的法律,同时具备由训练有素的公职人员领导的依照规则和法律运转的政府所组成的政治联合体,那么它只存在于西方,尽管其他地方的国家也致力于此。”而这种情况却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契合,作者还顺便在此定义了资本主义,“对于这种非理性的欲求,资本主义甚至完全是一种抑制力量或者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力量。但是,资本主义旨在通过可持续、理性的、资本主义的企业运作追求利益并且永久性地再生利益。”随后作者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提出西方资本主义独有的形态,“那就是对(形式上的)自由劳动进行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

作者认为从纯经济学的观点出发,世界文化史的核心问题并不是资本主义活动的发展,“而是这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和与之相伴的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形式是如何起源的”――这种来自与社会结构的驱动力来自西方社会的那些结构部分――来自于西方文化独特的理性主义,那么这种理性伦理又是怎么出来的呢?作者在本书中讨论的便是宗教观念对于一种经济精神或者经济体系的精神特质问题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刚才说的确立的中心问题――就是论述现代经济生活的精神与禁欲主义新教的理性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便是导言的逻辑。

作者在文末说了两段话,对我影响颇大,“几乎所有科学的发展都包含有业余爱好者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常常是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视角。然而如若将浅薄的一知半解当做第一原则的话,就会导致科学走向末路。”“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仅凭直觉感知的知识进行高谈阔论,那么除了可以掩饰其对于研究对象缺乏清晰的见解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意义;这也可以判定其缺乏对于人类本身的理解。”作者说的,我感觉就像我似得,如一个业余爱好者般,喜欢高谈阔论,而没有目标和深刻的理解,这个想必是我在今后几年的时间内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书第一章作者的论证线索还是比较清晰的,作者通过有关职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引出“宗教信仰并不是影响经济状况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经济状况引发的结果。”而后更进一步的,作者通过对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参与程度的差异,得出“应该看重研究他们各自宗教信仰中固定的内在特质,而不是仅仅观察他们暂时的外在的历史政治环境,从而得出一个最重要的解释。”其实第一章到这里意义已经到了,作者的目的就在于此中心,而后作者先否定一些“基于表面的分析和根据某些普遍的印象”(自然是通过宗教派别的思想和现实行为的比较和时期分析)最后,作者义正言辞的得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全力以赴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精神或者其他不管怎么称呼的精神,这些精神的觉醒都倾向归功于新教教义,而坚决不应该听随一种惯常的趋势,将其与生活享乐相联系,也不要在任何意义上将其余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

在第二章中作者长篇引用了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指出这种独特的伦理和精神气质就是作者所认为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而那些其他资本主义或者资本主义萌芽曾经出现的地方,“那些地方的资本主义都缺少这种特别的精神气质?”作者从富兰克林的话中还逻辑推导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根基,“人们履行天职的责任――恰恰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为典型的特质”,而这来自于宗教,来自于新教,随后作者将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及其这种伦理随需要抵抗的传统主义的渊源和发展进行了讨论,作者还定义了前资本主义“在这里,前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状态,即长期运转的企业对于资本的理性使用,以及理性的资本主义劳动组织形式,尚未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支配力量的状态。”

第三章,作者的标题是――路德的“天职”观,本书的研究任务,这一章相当明确,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两点比较有意思,其一,“相比于天主教的态度,宗教改革的影响只是使那些为了履行天职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世俗劳动得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重视和宗教认可。”其二,“尽管没有路德个人宗教思想的发展,宗教改革是不可想象的,而且这一改革在精神层面上长期受到路德个人品格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加尔文主义,路德的工作就不可能拥有持久而具体的成功。”其实在本章中作者在讲述“天职”观的历史,分析宗教改革与传统主义的区分,“路德的天职观仍旧保持着传统主义的性质,他的天职观所指的是人们必须接受神的旨意,每个人都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一法令。”作者来自一个工业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一位忠实的加尔文宗信徒,从小作者便深受宗教世界的影响中,宗教素养十分深厚,在此处作者其实还是比较推崇加尔文宗的。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进入了第二部分,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在本章作者分别分析了历史上存在的4种主要的禁欲主义新教形式: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从浸礼运动中派生的诸教派。作者的意图十分简单,研究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与实际的伦理道德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以及在那些方面存在关系。“从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中形成的心理约束力的影响,这种影响规定了实践行为的方向,并且约束每个人的行为都要沿着这一方向进行。”对于本章我有不少想法,稍后再详细讨论。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章,如果对于宗教不甚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阅读本章,在本章中,作者事实上是分析新教伦理对于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伦理形成的作用和经济行为的推动表现,当然是略举例的形式,比如“强调固定天职在禁欲主义中的重要意义,为现代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提供了伦理依据。同样地,对盈利活动的神意解释也证明了商人活动的正当性,・・・・・・・・它对中产阶级的节制有度和自力更生给予了极高的伦理评价。”

作者在前面对出世的禁欲主义和入世的禁欲主义进行了比较,在此中对于入世的新教禁欲主义进行了概括:“一方面,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在打破禁锢获利冲动的镣铐的过程中,入世禁欲主义不仅使这种冲动合法化,更将其视作上帝的直接意志。”作者在随后又提出,随着“这种特别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发展成熟,在社会中形成了对于现有经济行为和资本运作的合理的心理认可。――“基于天职观念的理性行为,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最近时间挤出了不少,有一些时间思考,对于作者的书有一些问题:

其一,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什么?我觉得一个管理学家,在其时代被认为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突然转向宗教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是有另一种大时代的背景的。应当是探讨宗教对政治、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吗?他用这种论调在讲述资本主义精神,其中我觉得说的有些道理,但是很想是一种普世价值观的宣传,1850―19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5次经济危机,亚洲,非洲,印度,等很多殖民国家都出现了民族主义的思想,从我的认识中,似乎欧洲大陆从一开始直到二战后期,普通大众的生活都是非常艰辛的,甚至于说在19世纪前的贵族和工业资产阶级的生活也是非常郁闷的。所以,宗教解脱,救赎论,预定论,三位一体的理论才大行其道,所谓“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我国古代社会在什么朝代比较有宗教崇拜?魏晋南北朝,因为朝代乱,人民生活困苦,所以需要精神寄托,作者写这些文章其实就是在赞美资本主义,赞美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在从宗教的角度为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伦理出现寻找一个依托点,从一个长期被社会接受的思想精神的角度去宣扬,比从经济的角度更具有价值,天职让人受苦,预定论使工人安于现状,资本流动,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其是合理而且公正的,这才作者所处的资本主义繁荣而经济危机频发的时期,和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工人运动兴起的时代,不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吗?然而,逻辑上不通顺,或许是我想多了,本书仅仅是只是客观得阐述两者的关系吧!

其二,我在想作者在此书中多次写的理性是指什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出世的`禁欲主义和入世的禁欲主义,我联想到我国儒教里面也有这种入世和出世说。作者在他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中提到了中国的宗教时,指出了道教和儒教,但是基于我的理解,大部分人是既不信道教也不信礼教,为何我国没有像欧洲那种全民性质的宗教崇拜,但是我国民众还是有一种近乎宗教的崇拜的,这却是全民性质的!其实读书思考比获得答案,更加重要,许多问题是经典作家用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来思考,他们的论证比一个答案更重要。这个是我最近比较有价值的收获。

《资本主义》读后感

《资本主义无资本》一书分析当今经济中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与有形资产相比的特点以及如何加强无形资产的投资。实例不多,数据分析和理论描述很多,可读性趣味性不高。但是书中有些观点新颖清晰,讨论其中三点,一是大城市的溢出性,二是上市公司的股权,三是领导力。

书中说“因为城市存在溢出性,人口密集的地方人们交流,获取,抄袭彼此创意的机会要大得多。纽约的商业复杂性使不同产业间的创意和机会都有正溢出和协同增效效应。”

城市化效应享有溢价加成,北上深广杭的昂贵房价是人口,资源,企业,交通,医疗,教育,政策,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全部加成。有形资产是建筑物,数字上的使用面积。无形资产是在土地钢筋水泥土上的加成值。这里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价值比明确清楚。通货膨胀不仅加剧了有形资产的涨价,价格涨得更高的是无形资产。市场上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强大过政策调控。人聚群而生,人气属于协同增效效应,旺地旺铺旺风水,虽无形却能价化。溢价原因一是人们愿意为超出标准价的期望未来付出额外金钱,二是资产竞争中的抬价哄抢。溢价存在即合理。

书中说“拥有上市公司股权的经理更注重满足当年盈利目标,减少研发投资,增加收益。”《从0到1》中说“如果有人愿意拥有你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而不是现金工作,表明他愿意长期致力于增加公司的价值。股票虽然不是激励员工的最佳方法,却是创始人使公司保持团结一致的最好方法。”

股权激励有利有弊,当经理人不再关注季度报表,年损益表,立足长远规划时,企业更有发展前途。职业经理人只适合管理普通的中小型企业,强大有特色的企业一定有一个掌门人。乔布斯于苹果,扎克伯格于facebook,马云于阿里巴巴,董明珠于格力,马斯克于特斯拉,马化腾于腾讯,李彦宏于百度。这些掌门人就是企业品牌的价值,领导力与企业同时获得协同增效效应。离开这个掌门,企业估价会降低;离开这个企业,掌门人价值也难以全面发挥。

美国估值$100亿的公司没有专利就会被嘲笑,中国很多$100亿的互联网公司没有专利,没有核心竞争力,这是事实。中国是山寨国,也是事实。但是嘲笑中国的国家哪一个没有靠山寨走过创业初期的路?德国抄袭英法,美国抄袭英国,日本抄袭德国。先发展工业,做出规模;再进行贸易,赚取资金开拓市场;最后有基础有资本再来研发技术。我国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外围有值得学习借鉴的技术经济经验,发展速度自然会让他国眼红。先抄作业再超车。现在宣传的是工匠精神,后面看重的将会是发明家思维。工业――贸易――技术一路前行。

最后,《资本主义无资本》没有细化无形资产的分类,比起互联网,娱乐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毫不逊色,书中并未提及。韩国产业化的演艺制造带领他们走出了的东亚金融危机。合约苛刻,训练严格,淘汰惨烈的批量“实习生”生产制度造就了一批听话刻苦的明星。其他国家的演艺界是娱乐,韩国的是生产。制造业中机器代替人力。娱乐业中人力可以用机器化制造来培训。这个产业价值的人力加成一定会越来越高。期待韩国演艺的后续发展。

《资本主义》读后感

资本主义(capitalism)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有的经济制度。这种以资本为主体的制度是尊重资本和财产为个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占,这就是私有制的含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要求不同资本对不同资源发挥的各自作用和价值来推动社会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形成了和资本家雇佣工人和白领进行生产的情况,当代社会资本主义公司股份制的实行,公司的股份被分配到了大众手中,这样资本不断的社会化,这一情况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拥有资本或财产的国家;和对于资本的占有。众多资本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上;以及,对于大量或联合的资本的权力或影响力。至于当代的定义,或许是因为受到了19世纪的哲学和意识形态争论的影响,则将其定义为一种“经济制度”(如同宋巴特和伟伯使用的)。例如梅里厄姆-韦伯斯特词典里对资本主义的定义是:“一个由个人或公司拥有资本财产的经济系统,经由个人的决定进行投资而非经由国家的控制,以及价格、生产、销售产品主要都由自由市场所决定。”不过,英国1987年版的《牛津英语辞典》将其定义为:“占有资本的状况;资本家的身分;拥护资本家存在的制度。”这与美国辞典的定义差异也或许是因为意识形态和词源解释不同而造成的。

《资本主义》读后感

马克斯·韦伯,一个人文科学几乎无法被绕开的人物,在这个学科领域里,你必须得记得他,这个是我对这个人物的最初的印象——我大学本科时一个年轻的副教授这么告诉我,确实如此,他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还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涂尔干被后人称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尽管他在当时主要被视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但是其知名的学术贡献集中在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他的弟弟阿尔弗莱德·韦伯也有些名气,是一位人文社会学家。本书是作者宗教社会学最开始的著作,也是作者在精神状态恢复稳定后最初的著作,并且也替他后来许多针对文化和宗教对经济体系的影响的研究奠定根基。这篇论文是唯一一篇他在世时便已出版成书的著作。

本书在阅读上给我很深刻的感受,我细心的对本书进行了章节标注,但是获得甚少,而且觉得自己很混乱,读书读到第四章还读不出作者的深意和逻辑,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问题,分为三章,分别是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资本主义精神、路德的“天职”观:本书的研究任务;二是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分为两章,分别是入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通读全书后,尤其是在困惑和迷茫期,我在想为何我不能融入作者的那个思想氛围中去,我想原因之一就是我与作者差距有些远,不仅仅是指能力的差距,而是我对于其中作者提及的很多概念和人物不了解所导致的,所以,在读书后,我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我对需要了解的概念进行了查询,对基督教各流派和主要的思想术语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分析,于是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本书中作者所指的基督新教主要是一下几个流派:路德之前的抗议派、信义宗(路德宗)、浸信宗、归正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英国国教)、卫斯理宗(徇道宗)、再洗礼派、公谊宗(贵格会)、弟兄会,长老宗,圣公宗低派,五旬节派等。下面有一张图可以看下,更清晰。有些概念需要查一下,比如说阿米念主义、加尔文主义(韦伯的母亲是加尔文宗的信徒,从小韦伯就生活在这种宗教环境中),禁欲主义、清教主义、奥古斯丁主义,其中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都是作者自己定义的概念。

本书的作者导言是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总导言,而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仅仅是作者论文集中的一篇论文,作者在导言中确立了一个问题,就是论述现代经济生活的精神与禁欲主义新教的理性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作者在导言开头通过西方科学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将我们引入理性的世界——西方社会,“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是拥有理性的成文宪法和遵从理性制定的法律,同时具备由训练有素的公职人员领导的依照规则和法律运转的政府所组成的政治联合体,那么它只存在于西方,尽管其他地方的国家也致力于此。”而这种情况却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契合,作者还顺便在此定义了资本主义,“对于这种非理性的欲求,资本主义甚至完全是一种抑制力量或者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力量。但是,资本主义旨在通过可持续、理性的、资本主义的企业运作追求利益并且永久性地再生利益。”随后作者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提出西方资本主义独有的形态,“那就是对(形式上的)自由劳动进行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作者认为从纯经济学的观点出发,世界文化史的核心问题并不是资本主义活动的发展,“而是这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和与之相伴的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形式是如何起源的”——这种来自与社会结构的驱动力来自西方社会的那些结构部分——来自于西方文化独特的理性主义,那么这种理性伦理又是怎么出来的呢?作者在本书中讨论的便是宗教观念对于一种经济精神或者经济体系的精神特质问题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刚才说的确立的中心问题——就是论述现代经济生活的精神与禁欲主义新教的理性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便是导言的逻辑。

作者在文末说了两段话,对我影响颇大,“几乎所有科学的发展都包含有业余爱好者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常常是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视角。然而如若将浅薄的一知半解当做第一原则的话,就会导致科学走向末路。”“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仅凭直觉感知的知识进行高谈阔论,那么除了可以掩饰其对于研究对象缺乏清晰的见解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意义;这也可以判定其缺乏对于人类本身的理解。”作者说的,我感觉就像我似得,如一个业余爱好者般,喜欢高谈阔论,而没有目标和深刻的理解,这个想必是我在今后几年的时间内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书第一章作者的论证线索还是比较清晰的,作者通过有关职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引出“宗教信仰并不是影响经济状况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经济状况引发的结果。”而后更进一步的,作者通过对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参与程度的差异,得出“应该看重研究他们各自宗教信仰中固定的内在特质,而不是仅仅观察他们暂时的外在的历史政治环境,从而得出一个最重要的解释。”其实第一章到这里意义已经到了,作者的目的就在于此中心,而后作者先否定一些“基于表面的分析和根据某些普遍的印象”(自然是通过宗教派别的思想和现实行为的比较和时期分析)最后,作者义正言辞的得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全力以赴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精神或者其他不管怎么称呼的.精神,这些精神的觉醒都倾向归功于新教教义,而坚决不应该听随一种惯常的趋势,将其与生活享乐相联系,也不要在任何意义上将其余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

在第二章中作者长篇引用了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指出这种独特的伦理和精神气质就是作者所认为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而那些其他资本主义或者资本主义萌芽曾经出现的地方,“那些地方的资本主义都缺少这种特别的精神气质?”作者从富兰克林的话中还逻辑推导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根基,“人们履行天职的责任——恰恰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为典型的特质”,而这来自于宗教,来自于新教,随后作者将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及其这种伦理随需要抵抗的传统主义的渊源和发展进行了讨论,作者还定义了前资本主义“在这里,前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状态,即长期运转的企业对于资本的理性使用,以及理性的资本主义劳动组织形式,尚未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支配力量的状态。”

第三章,作者的标题是——路德的“天职”观,本书的研究任务,这一章相当明确,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两点比较有意思,其一,“相比于天主教的态度,宗教改革的影响只是使那些为了履行天职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世俗劳动得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重视和宗教认可。”其二,“尽管没有路德个人宗教思想的发展,宗教改革是不可想象的,而且这一改革在精神层面上长期受到路德个人品格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加尔文主义,路德的工作就不可能拥有持久而具体的成功。”其实在本章中作者在讲述“天职”观的历史,分析宗教改革与传统主义的区分,“路德的天职观仍旧保持着传统主义的性质,他的天职观所指的是人们必须接受神的旨意,每个人都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一法令。”作者来自一个工业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一位忠实的加尔文宗信徒,从小作者便深受宗教世界的影响中,宗教素养十分深厚,在此处作者其实还是比较推崇加尔文宗的。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进入了第二部分,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在本章作者分别分析了历史上存在的4种主要的禁欲主义新教形式: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从浸礼运动中派生的诸教派。作者的意图十分简单,研究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与实际的伦理道德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以及在那些方面存在关系。“从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中形成的心理约束力的影响,这种影响规定了实践行为的方向,并且约束每个人的行为都要沿着这一方向进行。”对于本章我有不少想法,稍后再详细讨论。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章,如果对于宗教不甚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阅读本章,在本章中,作者事实上是分析新教伦理对于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伦理形成的作用和经济行为的推动表现,当然是略举例的形式,比如“强调固定天职在禁欲主义中的重要意义,为现代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提供了伦理依据。同样地,对盈利活动的神意解释也证明了商人活动的正当性,········它对中产阶级的节制有度和自力更生给予了极高的伦理评价。”作者在前面对出世的禁欲主义和入世的禁欲主义进行了比较,在此中对于入世的新教禁欲主义进行了概括:“一方面,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在打破禁锢获利冲动的镣铐的过程中,入世禁欲主义不仅使这种冲动合法化,更将其视作上帝的直接意志。”作者在随后又提出,随着“这种特别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发展成熟,在社会中形成了对于现有经济行为和资本运作的合理的心理认可。——“基于天职观念的理性行为,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而这种理性行为乃是源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这便是本文力争要论证的观点。”

最近时间挤出了不少,有一些时间思考,对于作者的书有一些问题:

其一,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什么?我觉得一个管理学家,在其时代被认为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突然转向宗教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是有另一种大时代的背景的。应当是探讨宗教对政治、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吗?他用这种论调在讲述资本主义精神,其中我觉得说的有些道理,但是很想是一种普世价值观的宣传,1850—190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5次经济危机,亚洲,非洲,印度,等很多殖民国家都出现了民族主义的思想,从我的认识中,似乎欧洲大陆从一开始直到二战后期,普通大众的生活都是非常艰辛的,甚至于说在19世纪前的贵族和工业资产阶级的生活也是非常郁闷的。所以,宗教解脱,救赎论,预定论,三位一体的理论才大行其道,所谓“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我国古代社会在什么朝代比较有宗教崇拜?魏晋南北朝,因为朝代乱,人民生活困苦,所以需要精神寄托,作者写这些文章其实就是在赞美资本主义,赞美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在从宗教的角度为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伦理出现寻找一个依托点,从一个长期被社会接受的思想精神的角度去宣扬,比从经济的角度更具有价值,天职让人受苦,预定论使工人安于现状,资本流动,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其是合理而且公正的,这才作者所处的资本主义繁荣而经济危机频发的时期,和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工人运动兴起的时代,不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吗?然而,逻辑上不通顺,或许是我想多了,本书仅仅是只是客观得阐述两者的关系吧!

其二,我在想作者在此书中多次写的理性是指什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出世的禁欲主义和入世的禁欲主义,我联想到我国儒教里面也有这种入世和出世说。还有,我其实在想为何西方社会对于基督教如何全民性质的热爱,作者在他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中提到了中国的宗教时,指出了道教和儒教,但是基于我的理解,大部分人是既不信道教也不信礼教,为何我国没有像欧洲那种全民性质的宗教崇拜,但是我国民众还是有一种近乎宗教的崇拜的,这却是全民性质的!其实读书思考比获得答案,更加重要,许多问题是经典作家用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来思考,他们的论证比一个答案更重要。这个是我最近比较有价值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