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参观殷墟的感悟(精选7篇)

时间:2023-09-17 22:19:12 作者:文轩 党团范文 2023年参观殷墟的感悟(精选7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观殷墟的感悟篇一

游殷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殷墟这个历史遗迹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近日,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殷墟,这是一次让我深深感动的旅行。在这里,我不仅领略到了古文明的魅力,还收获了很多宝贵的体会与感悟。

首先,殷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参观过程中,我得知了殷墟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见证了商朝的兴衰,记录了数千年前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我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巨轮,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其次,殷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在殷墟博物馆中,陈列着许多出土的文物,其中包括象征国家统一的玉石“惊奇”等。这些文物让我明白了统一和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失去统一则意味着国家的分裂和衰落。我深深反思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分裂和亡国的教训,也意识到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再次,殷墟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劳动精神心生敬意。在参观陶瓷作坊和青铜器制作工作室时,我看到了殷墟人民卓越的技艺和匠心独运。无论是研磨陶器,还是铸造青铜器,他们都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这让我深感人类智慧和劳动精神的伟大,也让我反思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应该拥有的态度和努力。

最后,殷墟给我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思考与关爱。在参观中,我看到了殷墟人民充分利用黄河的水资源,建造了灌溉系统,使这片土地变得肥沃。然而,也正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黄河的外滩迁移,灾害频发。而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正是类似的,因此我们需要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未来。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次游殷墟的体验,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历史也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次旅行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和向往,更让我从中汲取了许多人生智慧与启发。从殷墟这座古老城市的废墟中,我们不仅可以窥探古人的智慧与努力,更可以寻找到我们自身的文化根基。

参观殷墟的感悟篇二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着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着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着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燕尾服,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有的还以此为生。但当时的挖掘都属于私挖,破坏性很大,而大规模有组织地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考古学家们在1928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这几次挖掘永远载入了考古学史册,开创之功,功不可没。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殷墟的发气被中断。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才继续进行。

我们先来看一个展柜,这是着名的h127甲骨文堆积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屯北地一个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次,总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家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从这个档案库中我们不难看出,商王从事的占卜活动特别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样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专人来进行的,他们先在已选好的龟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凿一些排列整齐的小圆孔,圆孔的旁边再凿一条长槽,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烧。骨头受热以后,正面就会随着“卜”的一声出现裂纹,商王就是根据这些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现在您看到的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祸福、判断吉凶的简单记事,因此我们也称这些文字为甲骨文卜辞。

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着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杨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达125个,记载了大将 与两方国即土方和工口方的战争。

自1899年王懿荣认定甲骨文以后,甲骨文就受到金石学家的重视,多方收购,古董商为获取更大的利润对甲骨文的出土地秘而不宣、fengsuoxiaoxi。1911年,着名金石学家罗振玉派他的弟弟罗振常来到安阳调查,不仅弄清了甲骨文了出土殷墟的准确位置,带收购到大量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其中就有这块甲骨王,一块完整的龟板。听说出卖这片甲骨的人,用赚来的钱,买了20亩土地呢。

咱们再看这块碑,它主要记载了天象情况,从时间和窨上准确地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出的过程,是我国关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这块碑记录的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商王出行打猎时遇到车祸的情况。

下面请同志们认真看一看,您能辨认几个字,从义和形上云研究琢磨,充分发挥您的想象,看看是什么字,如果想验证一下,甲骨文碑刻的背后是现代文字,可以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猜对了。

现在我们来到殷商车马坑殿厅。我们知道,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距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的分阶段了。据文献记载夏代就发明了车,但至今没有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这里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中国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文物工作队分别于1999年3月----20__年5月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航空运动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具车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车一辆,其中五坑殉葬两匹马,4坑殉葬各一人。经鉴定,殉人中3 人为男性,一人为少年。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了现过车马坑遗迹。因受当时发掘水平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所埋木质车辆的遗迹全部清理出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这一技术难题才被考古工作者突破。后来,随着发掘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掘和清理木质车子遗迹的工作日臻完善。这里陈列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新成果,它与本苑的宫殿建筑遗存一样,是我们的镇苑之宝。在车马坑最南边的,就是殷代的道 路,这上面很清楚地显现有车辙,道路比较宽,除有两道车辙以外还有人行道。这里陈列的道 路遗存,是在航校南地发掘的,由此可见,殷商时期交通,包括车子和道 路,都 是比较发达的。

在建国以后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同时,妇好墓的发现,也着实让所有考古工作者为之振奋。妇好墓在宫殿区的西边,现在让我们参观一下中国第一位将军的墓葬。各位面前的这个建筑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那么妇好是何许人也?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多次率兵东征西战,最多的一次竟带兵13000多人,不少男性都归她指挥。妇好有一次率军征伐巴方,由于她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设下埋伏,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重大大的宫廷祭祀,在王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

这就是妇好墓,我们顺梯而下就到达复原后的墓坑。妇好墓深7.5米,在这里出土了大批随葬品共计1928件。计有:青铜器40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器560多件,以及石器、象牙制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贝等,简直就是一个商代文物博览会。更重要的是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都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妇好“的名字,学者们经过研究,得知这就是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200多次的武丁的妻子妇好。

在随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以外,我们还看到壁龛里的尺骨,这是当时被殉葬的奴隶。这些尺骨共有16具人骨和6具狗殉狗。其中殉人男性4具,女性2具,儿童2具,其余的因被截肢,已经不辨男女了。我们仅从这个殷代王的墓葬,就能盾到奴隶社会的缩影。

讲到这里,殷墟博物馆的全部内容就讲完了,如果您有机会的话,欢迎再次来殷墟博物苑叩访我们的祖先,再次感觉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

参观殷墟的感悟篇三

第一段:引言(150字)

殷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近日,我有幸游览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深感震撼和敬畏。以下是我对于游殷墟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神秘的历史(250字)

殷墟是商朝的遗址,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确认的王朝遗址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古代华夏文明曾经诞生、辉煌和灭亡。漫长而神秘的历史留下了一系列谜团,这个千年古城就像一个巨大的图谱,记录着古人的劳动、生活和文化。漫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仿佛回到了封建王朝的盛世时光。

第三段:古人的智慧(250字)

殷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这里有许多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我在游览中了解到,古人在建筑、陶瓷、青铜器等方面的造诣令人赞叹。他们创造出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殿、庙宇和祭祀场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九重宫,曾是商朝王室居住的地方。古人的智慧和勤劳,使这座城市展现出独特的风貌。此外,在古人制作的青铜器和陶瓷艺术品中,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卓越质感。

第四段:对历史的思考(300字)

游览殷墟的过程中,我不禁对中国古代文明充满了敬畏之情。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殷墟则是这一文化的开端之一。殷墟里的碑文和考古发现都让我了解到了古人的勤劳和智慧。古人留下的文字记载不仅是他们对社会政治的展示,更是他们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我们从古人的思考中可以获得众多的启示和智慧,这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也许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段:反思与启示(250字)

回望这次游览殷墟的行程,我深感收获颇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这些宏伟而庄严的建筑前,我看到了人类的伟大。古人的智慧和才华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启示,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和珍视。我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重返殷墟,深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同时也能发扬并传承这份宝贵的遗产。

总结(100字)

殷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这里不仅是古代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在这次游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智慧与劳动的伟大,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希望我们可以倍加珍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遗产,将之传承发扬,使殷墟成为中华文明的永久之光。

参观殷墟的感悟篇四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着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着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着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燕尾服,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有的还以此为生。但当时的挖掘都属于私挖,破坏性很大,而大规模有组织地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考古学家们在1928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这几次挖掘永远载入了考古学史册,开创之功,功不可没。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殷墟的发气被中断。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才继续进行。

我们先来看一个展柜,这是着名的h127甲骨文堆积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屯北地一个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次,总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家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从这个档案库中我们不难看出,商王从事的占卜活动特别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样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专人来进行的,他们先在已选好的龟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凿一些排列整齐的小圆孔,圆孔的旁边再凿一条长槽,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烧。骨头受热以后,正面就会随着“卜”的一声出现裂纹,商王就是根据这些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现在您看到的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祸福、判断吉凶的简单记事,因此我们也称这些文字为甲骨文卜辞。

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着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杨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达125个,记载了大将 与两方国即土方和工口方的战争。

自1899年王懿荣认定甲骨文以后,甲骨文就受到金石学家的重视,多方收购,古董商为获取更大的利润对甲骨文的出土地秘而不宣、封锁.消息。1911年,着名金石学家罗振玉派他的弟弟罗振常来到安阳调查,不仅弄清了甲骨文了出土殷墟的准确位置,带收购到大量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其中就有这块甲骨王,一块完整的龟板。听说出卖这片甲骨的人,用赚来的钱,买了20亩土地呢。

咱们再看这块碑,它主要记载了天象情况,从时间和窨上准确地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出的过程,是我国关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这块碑记录的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商王出行打猎时遇到车祸的情况。

下面请同志们认真看一看,您能辨认几个字,从义和形上云研究琢磨,充分发挥您的想象,看看是什么字,如果想验证一下,甲骨文碑刻的背后是现代文字,可以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猜对了。

现在我们来到殷商车马坑殿厅。我们知道,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距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的分阶段了。据文献记载夏代就发明了车,但至今没有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这里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中国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文物工作队分别于1999年3月----20xx年5月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航空运动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具车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车一辆,其中五坑殉葬两匹马,4坑殉葬各一人。经鉴定,殉人中3 人为男性,一人为少年。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了现过车马坑遗迹。因受当时发掘水平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所埋木质车辆的遗迹全部清理出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这一技术难题才被考古工作者突破。后来,随着发掘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掘和清理木质车子遗迹的工作日臻完善。这里陈列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新成果,它与本苑的宫殿建筑遗存一样,是我们的镇苑之宝。在车马坑最南边的,就是殷代的道 路,这上面很清楚地显现有车辙,道路比较宽,除有两道车辙以外还有人行道。这里陈列的道 路遗存,是在航校南地发掘的,由此可见,殷商时期交通,包括车子和道 路,都 是比较发达的。

在建国以后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同时,妇好墓的发现,也着实让所有考古工作者为之振奋。妇好墓在宫殿区的西边,现在让我们参观一下中国第一位将军的墓葬。各位面前的这个建筑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那么妇好是何许人也?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多次率兵东征西战,最多的一次竟带兵13000多人,不少男性都归她指挥。妇好有一次率军征伐巴方,由于她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设下埋伏,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重大大的宫廷祭祀,在王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

这就是妇好墓,我们顺梯而下就到达复原后的墓坑。妇好墓深7.5米,在这里出土了大批随葬品共计1928件。计有:青铜器40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器560多件,以及石器、象牙制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贝等,简直就是一个商代文物博览会。更重要的是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都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妇好“的名字,学者们经过研究,得知这就是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200多次的武丁的妻子妇好。

在随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以外,我们还看到壁龛里的尺骨,这是当时被殉葬的奴隶。这些尺骨共有16具人骨和6具狗殉狗。其中殉人男性4具,女性2具,儿童2具,其余的因被截肢,已经不辨男女了。我们仅从这个殷代王的墓葬,就能盾到奴隶社会的缩影。

讲到这里,殷墟博物馆的全部内容就讲完了,如果您有机会的话,欢迎再次来殷墟博物苑叩访我们的祖先,再次感觉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

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欢迎各位来到河南参观游览。我是本次行程的导游,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在未来的两天里,将由我和×师傅一起为大家服务。希望各位可以把安全交给×师傅,把放心交给我。我们会一起努力把开心带给你。在此预祝各位可以在河南吃的顺心,住的舒心,玩得开心。

首先就是甲骨文。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着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就是仿照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建造的。

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一种中药,叫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由于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只好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殊不知,这么宝贵的东西都被病人喝到肚子里了。不过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买回,恰好他又对这些甲骨上的文字非常感兴趣,便仔细进行了研究,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大家今天能有幸看到这些宝贵的文字,应当好好谢谢这位老先生了。

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 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 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原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为便于游人参观,将其仿制放大露天陈列在大殿前的广场上。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其铸法先进,青铜器配方之科学,令当今冶金专家为之叹服!铸造这样的重器,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组织劳动的经验。已有不少学者指出,这件巨大的青铜方鼎反映了商代奴隶制的发达和人民高度的创造能力。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的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整座建筑规模巨大、左右对称,这种宫殿建设格局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和审美意趣,我想,对建筑感兴趣的朋友也许会有意外的发现哟!

大家请跟我来这里,这里是殷商车马坑殿厅。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各位面前的这个建筑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那么妇好是何许人也?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古代的斧钺主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

好了,各位游客,关于殷墟的讲解到此结束,现在我们有两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两个小时后,我将在停车场恭候大家,请大家注意安全,我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集合时间和地点,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参观殷墟的感悟篇五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够前往殷墟一睹其风采,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最近终于有机会实现了这个愿望,于是我与朋友一同前往殷墟游览,收获颇丰。

第二段:殷墟的基本情况

殷墟是商代遗址,始于公元前16世纪,终于公元前11世纪。它被誉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这里保存着众多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兽面和牛车等文物,共有十一处重要遗址,包括殷墟、古都遗址、斗里山、下庄村等。

第三段:游览殷墟的体验

来到殷墟,我们沿着指示牌前往考古遗址区,首先看到的是伯益墓,墓主人为炎帝后代伯益。墓内文物众多,展现了商朝时期的生产、生活和信仰。接着,我们来到了殷墟博物馆,馆内展示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两个母仪天下鼎,形制大气,工艺精湛,历经千年仍能令人震撼。

游览完博物馆后,我们开始浏览遗址区,它包括王宫遗址、殷墟大墓群、凤凰台、下关遗址等,每一个遗址都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却依旧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联想。王宫遗址占地广阔,整个遗址内有多个建筑群体,推测当时富丽堂皇。殷墟大墓群中的祭罍墓群是这里最著名的文物之一,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有两次大型的祭天活动,证明了商朝时期的宗教信仰。

在遗址区,我们了解到商朝的城市建设、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更深入地认识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同时,我们也反思着自己的生活,我们与商代人相比有着许多优越的条件,但也存在着许多精神文化的欠缺,商代人热爱自然、崇尚信仰,理想信念更加纯粹、坚定,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第五段:结语

此次游览殷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真正意识到了古代文明对现代文化的影响。我将继续关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每一次文化之旅,都会激励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祖国。

参观殷墟的感悟篇六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

参观殷墟的感悟篇七

在我的旅游日记中,游览过殷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北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前往这个神奇的地方,体验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魅力。整个游览过程非常有意义,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我难以忘怀的一次经历。

第二段:

当我进入殷墟时,我首先被墓葬区域所吸引。百余座的墓葬,每一座都饱含着人们对于死亡的敬畏和由衷的怀念。漫步在这里,我看到很多珍贵的文物展示和海量的考古资料,感受到的不仅是对于历史的敬意,更是一份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那些专业的讲解让我更好地了解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段:

随后,我走进祭祀区,这里是古代殷商祭祀活动的场所。巨大的玉阶、祭坛和祭祀用品的展示,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宗教信仰的神秘和崇高。在这里,我领略到了古人的生命与死亡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强大魅力。这些精神财富确实能够启迪人心并激发他们对于生命的敬畏,爱和感悟。

第四段:

接下来是史前遗址,这里是一个重要的考古区域,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各种文化遗产。我仔细地观察了墓葬和土质层,惊叹于古人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他们掌握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艺,创造了精美的青铜器、陶器和玉器等文物,更是在城市、宫殿和大型祭祀活动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这里,我找到了一种以古代艺术和文化为拍摄对象的美学视角,被漫步在历史长河的真正魅力所吸引。

第五段:

在这次旅行的最后,我感受到了殷墟的独特魅力,并且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价值。虽然时间很短暂,但对于我来说,这次深度的文化旅行与大自然的感受,是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中华大地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我希望我能够一直记住在殷墟所得的体验,将这段宝贵的经历和感受珍藏在内心深处。这是我最深刻的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