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经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23-10-09 16:10:17 作者:BW笔侠 评语寄语 2023年诗经读后感(精选7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读后感篇一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诗经读后感篇二

须知今古事,棋秤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题记

指尖轻触,感受那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曼珠沙华,回眸处浅吟,倾听那悠扬冗长的声声呼唤,透过千年的尘烟,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气凝神,抚动文化的根源——《诗经》。

爱,足以让尘世的暖透过黄土的凉传递出一缕清风,一米阳光,一剪月色。《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见的开始,也不是一个秋风悲画扇的结局。它可以忽视时间空间的界限,只为了不辜负而仅有一次的人生。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样圣洁,不掺杂一丝杂质,让人不忍心去打扰。《诗经》用它最本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着尘世间的真善美,让三千年后的我们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忆里。那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那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的恬静豁达,令人神往。

《诗经》可以像佛一般,让它的悦己者放下罪恶,懂得慈悲,让冷酷的心随之柔软;《诗经》仿佛一面魔法的镜子,我们在《诗经》里看到的不是容颜,而是我们内心的独白;《诗经》仿佛一本情感字典,我们每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节和语句;《诗经》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莲,让我们记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叶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着每一份感动,每一丝细腻,每一种柔情。

三千年的轮回,在回首的刹那,都只不过是此岸到彼岸的距离,春天到秋天的流转,月圆到月缺的变幻。《诗经》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飘荡,扣开了现代人的心门,带我们走进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红尘,让我们可以披风惊月,认领天下,让灵魂在那一刻升华,然后绽放……只为看见,那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惊艳。

云水生涯,不是梦;潋滟人生,不成空。都说佛祖是慈悲的,他总是以拈花的姿态,微笑地看着世人。在无法拯救的时候,佛亦会冷眼相待,看着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红尘。用心去感受《诗经》,你会收获一种别样的风情,看着那被现代国人一点点遗失的纯真和朴实,请平静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诗经》的陪伴下酿一坛美酒,让年华做一场彻底的宿醉。

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

诗经读后感篇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读后感篇四

全诗共六章,一、二两章追叙幸福的恋爱过程,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围绕爱情发表议论,怨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规劝年轻貌美的天真少女别沉醉于爱情。第四章叙写女主人公被弃而回娘家,她由浩浩荡荡的淇水联想到自己过去的'感情生活,不禁怨恨氓的负心而反复无常。第五章用赋的手法补叙了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一连用了六个“矣”,写出了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属地位,读起来让人感觉凄苦哀怨又无可奈何。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直接议论抒情,斥责氓的虚伪、欺骗、易变,坚决表明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的态度,表现出女主人公决绝、坚强、刚烈的性格特点。

《氓》结构严整,与它的故事情节、作者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耐人研读。

诗经读后感篇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如一条白练,把几千年前的情怀延续至今。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最纯朴,最干净的依旧是爱情。他不加任何修饰,只是发自人类内心最深处的一种情感而已。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热恋中的情人缠绵恩爱,无不希望朝夕厮守,所谓,“乐哉新相知,悠哉生相离”,只是短暂的分别对他和她都十分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不是虚伪的表演,是来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相恋相思人人都有过,人人都会经历,简单的十几个字,便将相思之苦表达的饱满而又空洞。且不说古人有这种相思情节,在当今社会也不乏。着眼于二十一世纪,热恋期的男女恨不得时时刻刻黏在一起,一刻钟看不见对方便十分想念,关注他所有的动态,生怕错过关于他的消息。而采葛中反复吟诵一日不见,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更是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的情感生动的表现出来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便由此而来。

褰裳,即提起下衣,简单的一个动作蕴含的是压抑许久的情愫。词中的女孩说,你如果爱我,便提起下衣,过河来找我吧,不要怕河水冷,心中的热情足以将冰冷的河水温暖;你若不思念我,还会有别人思念我,不缺你一个人。三言两语便将女主人公泼辣爽朗的音容笑貌,旷达自然的爱情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可能许多女孩子羡慕词中女主人公有如此旷达的心境,可她也只是个女孩,并未看轻爱情,倘若真的被心上人弃,也未必能做到诗中所说的那样旷达,但这种建立在自信自强上的爱情观以及纵遭挫折也不颓丧的意气,却是颇能警醒溺于情者,给伤于爱者治愈。这自信自强的爱情观,也正是现代女性需要悟出的道理。

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男女平等实现了,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演变,但为爱所伤,为情所困的女孩却越来越多,似乎没有了心上人的陪伴,便没有了生活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男孩变得轻浮了吗?不!大多女孩将所有的赌注都放在了心上人身上,没有给自己留一丝后路。当今社会的现状是,男主外,女主内,在观念固化后,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所应当,女人就应当在厨房和孩子之间打转吗?不!从未有如此规定,古有巾帼英雄花木兰,今有科研巨人彭新华,这些足以说明女儿身不比男子差。而在爱情中,女人有了自己的事业才能保留自尊和自信,才有日后生活中的底气。

放眼大学校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心研读诗经,默默努力,把自己变优秀,期待与更优秀的人相遇。愿更多的同学可以如诗经中的女孩一样洒脱自信,与我携手共同努力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诗经读后感篇六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诗经读后感篇七

最早接触《诗经》,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的,这首熟得不能再熟的诗词就连几岁的孩童也能吟诵,但是真正懂得其所表内涵的人却是比较少的。其实,除了专家学者外,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像安意如一样,从书架上随意取下《诗经》,坦然自若地阅读,再坦然自若地向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所得?这也是我欣赏和佩服她的原因。就如她自己所说:懂得才能够亲近,能想象出它的意境,看到的就不止文字本身,还有一种仿佛鼻尖轻碰的真实触感。如此灵动的话语,非亲身体会无以表达。

《诗经》的每一篇本质上都是洁净的,没有繁复的章法结构,没有过度的语法修饰,没有曲曲折折小心刻意的隐语。文字如一个独立的天地,你立于门前,可看见喜怒爱恨如季节般分明,那翻覆在期间如花海蔓延的情与欲,也自然奔放地呈现在天地之间,无拘无畏。

我真正注意到诗经,并且欣赏她是从《蒹葭》开始的。那是一种何等高的境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一句写爱情,达到了某种极致,如看着开在彼岸的莲花——欲接近而不可得的绝望。这位在水一方的伊人,无论是男是女,她(他)的孤洁,都为世所稀。

书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安的独特见解,那精辟的看法评论,精彩华丽的.文字,语句,无一不将我们带到她的世界里,跟她一起徜徉在诗三百的海洋中,跟她一起领略诗中主人公的羞怯、伤心、痛苦与快乐。毫无疑问,《思无邪》超越了一般读诗之人的寻常范畴,带给了我们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们逐渐享受起诗三百带来的美好。细细品味,安所写所品的精彩之处竟是如此之多,就好像信手拈来的一段也是经典。再难的诗句,在她的笔下就仿佛鲜活了起来,分析得是如此到位,如此精准,如此让人赞不绝口。个中的妙处,只有真正读后才会有所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