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大全9篇)

时间:2023-10-07 03:08:22 作者:琉璃 口号大全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大全9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一

“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钱锺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钱对杨的那番“遇见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为昨日晚上所写,写不下去,今天中午继续。

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钱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别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闻达可已闻达,我们呢,庸碌小辈,拼命挣扎。换句话说,他已经获得了就不在乎,(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我们连获得这份殊荣的门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词,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脑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壮志,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这种感觉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别人的膜拜,前程似锦,指点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所以真的会那样去做——其实怕被忘记,才放大来演吧。

或许年轻人本该就迷茫的吧。在你20岁这个年纪,你凭什么去拥有别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换来的成绩,你凭什么众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给你机会要求别人认可你。这个你指的是我,相比去冲去闯,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对自己狠不下心来。

说回他们仨,都是书虫,我觉得做书虫书痴是件很酷的事情,嗜书如命,很棒的夸赞。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书,是什么样的心态,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书的,说的肉麻点,看书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在驱动我,在获取知识之后的那种满足感又奇妙无比,我看的书越多我会发现我要看的书越多,发觉自己看的书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广袤,恨不得将全世界的好书都看完。很多人将读书的动机归为能增长见识和智慧云云的,我觉得不然,那只是结果,我的动机就是我喜欢读书,我喜欢处于那种状态,就像喜欢打球喜欢旅行喜欢逛街什么之类的正常爱好一样,而获得智慧知识那只是结果,顺其自然的结果,不必去强求的结果。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一直读下去。

再扯两句家庭,前两天妈妈给我微信说爸爸又叽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给爸爸发了条短信,其实内容不过于别生气,一家人,要珍惜,我爱你。但是我是带有感情去发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这个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他们很少去透露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爱,那么就让我负起这个责任,告诉其他三个人,“我们四”是相亲相爱打死不离的家人,珍惜这世情缘。写到这里,我似乎对《我们仨》又多了点感想在心头。

说是读后感,基本没牵涉到他们仨什事,只是借题发挥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懒得去管这么多,不知道还要写什么,所以就不写了,望下次写的好点,望长写长有。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二

读书时旁边放一本笔记本,读读写写是我的习惯,写的内容大多是原文摘抄、随心感想、全书读后观。而一口气读完《我们仨》我一个字没抄,一个字没写。不是没有东西可以抄,如果真要抄,那就只想把整本都抄了,因为杨绛先生本就惜字如金的写作风格,句句是精华。也不是没有感想可以写,是每读几个字或一段乃至全篇,都有不同感想,推翻重叠,从点到面、环环相扣、前呼后应,不敢看到中间忽然断开去集思疾书,怕自己再也追续不上她文采的美妙和精湛的构思。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用一个梦引入,阐述我们老了,老得那么不知所措,老得那么深情款款。

在焦急中回忆里穿行的杨绛先生,等来了在学校下班回来的女儿钱瑗,接了一个电话,爸爸说了地址,一个叫不上名字,也说不明路线的地方,女儿带着她去,坐了很久的车,到了那个地方,她重复:还好接电话的是钱瑗,是呀,还好是她。儿女是父母前行路上的拐杖。道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是目送,而是随行。下了车,那条很长很长的古驿道和碎石路,那个进古驿道前必须经过的客栈,那个客栈交费处“不知道的事情,别问!”的禁令,那条靠在岸边的船,船上有张床躺着钱老先生,上船前必需路过的跳板,没有艄公艄婆的船舱等等,一词一句都是伏笔,没有一样不是悬念。 杨绛先生她不说那是医院(哪里来的电话),她不说那是治疗(开会)。那不是梦(故事以梦为背景)。她知道,她心里什么都知道。她不希望那是医院的来电,她希望那真的只是一个会,一个可以找人代之去开的会,如若真的是病,她肯定也曾想过,她可以代替他去。

起初有钱瑗陪同,钱瑗在驿站、家里、学校、自己家四边跑,看顾自己的父亲、回三里河的家、兼顾工作、自己的夫家,这些像小石子一样的生活琐碎,在一个母亲的梦里被圈点被提及,正因为她是她的母亲呀,为母者且知之。

钱瑗的离开,杨绛先生用钱老的话说了四句“叫她回去”

第一句:“叫阿圆回去。” 阿圆笑眯眯地说:“我已经好了,我的病完全好了,爸爸……”

第二句:钟书仍对我(杨绛)说:“叫阿圆回去,回家去。”我一手搂着阿圆,一面笑说:“我叫她回三里河去看家。”我心想梦是反的,阿圆回来了,可以陪我来来往往看望爸爸了。

第三句:钱老先生说:“回到她自己家里去。”杨回 “嗯,回西石槽去,和他们热闹热闹。”

第四句: “西石槽究竟也不是她的家。叫她回到她自己家里去。”

这四段回家,不知道别人读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而我连贯上文,差点泪湿襟衫。我看见期盼,父母的期盼,盼着女儿的身体健康;我看见担心,儿女的担心,回望,形成父与女心灵上的搀扶;我看见求之不能的伤痛,他们希望孩子回到他们仨的家去,可是孩子回不去了。她的女儿不仅是他们的女儿,亦是别人家的亲人。那种生命平安带去的慰藉是亲人都该被分享的。杨绛先生没有忘记,她不仅有他们仨,钱瑗也有钱瑗的“他们俩或仨或亖”。 杨绛先生说“梦是反的”,她多希望梦是反的,她的女儿不必“被回家”。不会有那样完完全全的苦和痛,苦到眼里流不出泪,却好似心肝掉出去的痛,却没有一字一句的哀与号。那些细小的痛像小石头,用精准的目测将它们放入水滴下面,让时间去酝酿滴水穿石的奇迹,以为是奇迹,不想它们连成了一串“菩提石珠”世世代代念着生命的轮回和情感的传承。

她女儿走了,先于他们走了,回来走在古驿道上,看见古道远处的舟已不见了,那个上船前必需路过的跳板被人拿走,拿走跳板的人经过她的身旁,她急切的问了一句:你们是什么人,这是船上的东西? 心口一惊,她犯忌了。想起那个“别问”的警令。钱老的舟已远行。一叶孤舟漂走了,也带走了杨绛先生的家。

生命的淡泊从视眼前的“家”为“寄居”开始,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终了前的近20年时间怀念“他们仨”,造就了《我们仨》的最后一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道出了人生的琐碎——如捡石子,像前文提到“钱老先生爱收集石子”一样,呼之欲出的埋笔令人难以忘怀,终其一生琐碎而令人念想。

不得不说的是---附录,有钱瑗的亲笔信,钱老先生的回信,杨绛先生的亲笔,它们在诉说一个家的爱之浓烈。一位父亲的爱,连夜起身写回信给女儿;一对父母的爱与殇,从引接女儿的到来到送走她,收着她儿时的纸条,经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动荡,足行大半个地球,这些纸条都还在。好似襁褓未干,雨又下了的惆怅。襁褓干了,女又大了的不觉。自己老了,女先走了的伤感;一个儿女的爱,女儿病逝前留下的《我们仨》可以看出, 我们每个人对“我们仨”的理解都不一样,却也相辅相成,流露浓浓的爱;一位不完美妻子的爱,平淡中娓娓道出自己的不足和先生的进步。一个丈夫的爱……令我读完了还意犹未尽,看来 “读书百遍不嫌多,遍遍都有新收获”真是不假。伴着杨绛先生走到了耄耋之年都不足以形容的百年人生,定不是我这区区篇幅的读后观能祥尽叙述的。如有再次阅读的时间,定会一再复读。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三

拜读了杨绛先生大作《我们仨》后,一直很想写篇读后感抒发自己感慨万千心情,但奇怪的是每每提笔,却又无从落笔。因为这本回忆录有些与众不同,既没突出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又没强调传奇的人生故事,杨绛先生用温婉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她与已逝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生前一起快乐生活的点滴。虽然书内充满对生活琐事细致的描写,却不会让人感到流水帐般的无趣和冗长,反而不时透出杨绛先生的人生智慧,并能出其不意的激起我内心深处的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直奔鼻头,润泽双眼后,又缓缓的从全身暖暖的四溢开来。

书中这种直击人心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例如,当杨绛先生在描写和她丈夫之间的相处时,她写到她很喜欢和她丈夫一起背诗,还喜欢背同一首,如果同时把诗内某一个字忘了,两人会不约而同觉得那字一定是全诗最欠妥帖的字。寥寥几笔,立刻勾画出让人无比羡慕的灵魂伴侣的美满爱情来。再如在描写女儿时,写到她丈夫有一次问他们的女儿谁先认识妈妈,她女儿回答:“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禁赞叹小朋友的聪慧可爱。又如在叙述三人相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时,写到每次三人在饭店吃饭,喜欢一起观察其他桌客人的言行,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的为陌生人杜撰他们的人生故事。再如,杨绛先生待丈夫过世后,才惊觉之前因战乱而未能给母亲尽孝送终虽然痛苦,但当时能在她丈夫的百般劝慰下任意为悲苦的事情发泄却又是多么的幸福,自然而然的带出了她的人生智慧:人终究是要“失散”的,无论好坏悲喜,都应该要学会珍惜感恩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总之,书内所有这些零碎的家务事都能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妙趣横生,感人肺腑,充满哲理。

回想起与家人故事

难道这就是我内心深处那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被激起的原因吗?我的直觉告诉我并不全然,但已经很接近。直到有一天,接到我妈电话,一切都清晰起来。记得那天我妈跟我家长里短后,突然问起我最近读什么书,我回答《我们仨》,没想到我妈一听竟在电话另一端咯咯笑出声来,原来她也刚读完。正如《我们仨》里描述的那样,家人间总是存在?一种天生的默契和不需刻意营造的快乐。可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醒悟原来这本书深深撼动我的不仅在于它动人的文字及感人的情节,更在于这本书描写的故事不单是杨绛先生和她家人的故事,也是我与我家人的故事。我内心深处被激发的那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正是一种我不愿接受但却无法否认的共鸣。杨绛先生用她平实诙谐的笔风,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残忍痛心的事实,当面对生老病死,再契合的另一半、再可爱的孩子、再美满的家庭终究是要“失散”的,这是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的人生结局。但她又以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面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只因“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没和家人“失散”前,应该要学会享受过程,尤其学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无论悲喜;在不幸与家人“失散”后,也要带?美好的回忆,坦然坚强的寻觅自己的归途。我顿时觉得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可爱起来。杨绛先生说的对,也许数年后的某一天,当我回想往事,我将会无比羡慕当初那个还能为当时困难而烦恼的我呢!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因为《我们仨》就这么“失散”了,因为人终究是要“失散”的。

[我们仨杨绛读后感]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四

杨绛先生著书《我们仨》,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一遍,而这次阅读完,我决定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并将在未来的时光中持之以恒写读后感,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读书不断进步。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

如果让我写“我们仨”,我也会像钱瑗一样,尽管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会细细回忆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点滴生活。我会写父亲是多么疼爱我,从小到大对我不打不骂,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我会写母亲是怎么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勤劳、平和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也没有永远,当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时,要时常想到人生道路尽头总会相散,珍惜与家人的团聚,努力让生活变得甜润快乐,就如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伉俪情深子女孝顺,深爱“我们仨”。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五

这周休假,在家宅了好几天,每天都很闲很闲,闲里偷忙,看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是早有耳闻,早就打算看,但是一直都没有看的书。这次好几天的休息中就觉得不能太堕落,赶紧从书柜里拿出来看了看。

这个书很短,看起来很快,我大概用了两三个小时,所以看书这个事只要耐心去,还是很有效率的。

这个书从一个梦写起,梦长达万里,在梦中杨绛梦到他们仨在古驿道上相聚又相失。

很多段落读起来令人伤感又回肠荡气:“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这令我想到几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杨绛先生说的是女儿和丈夫,但意境是一样的,这种牵肠挂肚、感人肺腑的人间至情,到头来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喜和一样的悲。

我很难去想,父母子女夫妻之间能有这样的情感,极致的情感,至情至感。我从小经常见到父母因为“贫贱夫妻百事哀”而争执,为了柴米油盐,为了多多少少,为了几斤几两去消磨生活。因此我很难理解钱钟书先生一家的生活,很难理解即使历经各种时事沧桑,爱有增无减的那种生活。我有时候甚至忍不住恶劣地想,这样的是不是将就。但我知道钱先生他们不是。钱钟书虽然“惨遭厄运拨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这种情感超出我的日常,但没有超出我的想象。

我是中国传统含蓄式父母关系的坚定不自觉的实践者,我和父母也很难去表达那种如胶似漆的我舍不得你的亲昵。钱瑗(钱钟书爱女,1937-)小时候和父母间的智慧交流,父母老后钱瑗对他们生活的照顾,在自己确诊为癌症后与病中的父亲通过母亲传递的交流,毫不掩饰的依恋,让今天为人子的我感到汗颜。

所以我看到钱钟书一家之间的这种相处,平等、自由、随和、亲切,我很难去代入。但不妨碍我去羡慕。我想,这个世上是有这样的情感的。

书中的钱钟书随和童真但“笨手拙脚”,而杨绛先生几十年如一日,面对文化天才在生活中笨蛋式的表现,承担起照料钱钟书生活的责任,我想,这个除了耐心,还要有大智慧和包容心。

人在日复一日的平庸生活里,在日渐一日的年岁增长里,暮气越来越重,耐心可能会越来越少。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爱自己超过爱他人。一方面是在这时代中,人的独立意识在慢慢觉醒,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正在慢慢消弱。所以杨绛和钱钟书一家之间,无论是夫妻情,还是父母子女情,和现在的社会情感比起来,都显得有些梦幻和美好。而他们又实现了那种真的情感。情透纸而出,沁人耳目,非大智慧之人不能为也。

所以当我看到杨先生写道:“我们在一起,随处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你瞧瞧这份童真,这份远离暮气!

杨绛身上展现出了中国女性身上既传统又现代的独特品质。

一方面相夫教子,承担家庭妇女在家庭中的责任,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文化独立女性就嚷嚷着自己要平权,男女要平等。

另一方面,她又不仅仅是钱钟书背后的女人,她同样有着自己的事业,《堂吉诃德》的翻译,晚年文化上的研究等,又显示出她不同于传统女性和丈夫间建立人身依附关系的独特与独立。

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所以杨绛去世后,有人评论说,杨绛是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叫《我一个人想念我们仨》,主要记叙了在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都双双去世之后杨绛先生对三人日常生活的回忆。

语言很朴实,但处处透着打动人心:“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你仔细想想这句话,和一个人在一起却永远有无穷的趣味,这是多么难得的境界。人是不断追求新鲜感的动物,时间久了难免感到腻,因此我们才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如果人人都生来长情,那大概就会有人说:“新鲜感是最好的告白”了。

在语言的朴实中,又偶出哲理性的小话,表现出长者的智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所以,再圆满的人生总有遗憾,遗憾的是“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相继两年,夫女双双去世。所以“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先生最后结尾处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虽然我这生大概再也没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体验到这样热烈的情感,但我希望他们仨找到归途。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六

寂静的夜晚

一个人倚靠灯下

静静的读着这本出于大家之手却碎碎念念的书

钱钟书、杨绛是何等地位的中国文豪

可是他们的独生女儿的名字竟然是单名一个“媛”

这是一个普通的名字

普通到街头巷尾,“小人物”家庭的姑娘都好多取了这个名

我心中很是纳闷

相比较与挖空心思给子女取个别具一格、意味深长的名字的父母

钱杨二位给他们取女儿的名字似乎显得太随意了吧

把这本书慢慢的看完

钱杨二老及其园园的性格跃然眼前

“媛”的疑问也就此不在

他们淡薄名利

他们单纯的生活

他们单纯的热爱

他们单纯的相守

他们单纯的快乐

他们就是邻家的爷爷、奶奶

她就是邻家的女儿

他们依然经历坎坷

他们历经受辱但不负重

他们依然凡身肉体受到病痛折磨

但他们还是选择无论贫穷困难生老病死

彼此相依

他们不需要卖弄自己的学问

他们不需要世人记住自己

他们需要的是纯粹的追求

平淡的但相守的日子

我想,这就是他们给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取名“媛”的原因吧

其实也说不上是原因

就是因为单纯的喜欢叫她园园

故放弃了八股文式的名字“健汝”

而将小名“园园”升为正名--“媛”

谁说这不好呢?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七

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不知道自己反反复复读了几遍,读到开心处我跟着欢笑,读到坎坷处我随着难过,读到离别处我心酸,读到伤心处我落泪。但在杨先生的字眼里始终波澜不惊,仿佛是在描述别人的故事,那样淡定、宁静。我只想看他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虹易散琉璃脆”感叹了生命的脆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而文末那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语调之中却又透露出希望,不执念,认真生活,这亦不失为一种作者给予读者的财富。读到最后才慢慢读懂了书开始她做的那个长达万里的梦,原来就是现实的虚化。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就算幸福?读了《我们仨》,让我读懂了什么是幸福。因为正是杨绛,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幸福是一种不太确定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觉体验的东西。在她们心中没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幸福的心态。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不管在什么状况下,她们都会从中寻找快乐的源泉。其实幸福的关键是感知能力,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杨绛的一家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不论遭受着怎样的苦难,她们永远都是相濡以沫、相信相爱!因为“我们仨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杨绛的一家,很好的诠释了“情感”,她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她们的生活比任何人都幸福;她们没有所谓的爱情基础,但是几十年风雨历程,携手走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为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所折服。对中国这个著名家庭的亲情故事,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

石康说“这个家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趣味,一种追求”。

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可以改变你的心态,可以让你变的更加珍惜亲情、爱情、友情。

近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是因为他的灵魂不朽,他的影响不朽。

这句话送给已去的杨绛先生最合适!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八

前不久,自己参加东营市的优质课,讲授的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老王》,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再的被杨绛的平淡而隽永的文字所感动,讲完课后,又重读了她的文章《我们仨》,感慨颇多。

和对于杨先生来说是很残忍的时间。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接过女儿的笔,用心记叙了他们仨这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就是《我们仨》。

他们仨的足迹跨越半个地球。无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始终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们避风的港湾。自从19钱钟书先生逝世后,杨先生从此独伴青灯,她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散在字里行间,令我为之动容。

但若你想从内容上看到丝毫悲观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书中丝毫没有伤痛欲绝的诗句,而是处处洋溢着思念的。他们虽然阴阳相隔,真情却从不被阻断。她通过这部书,用文字向天上的亲人无声的倾诉着时他们的怀念。

家的意义,在她的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

有爱就有家,尽管现在杨绛先生自己一人独处,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丈夫和女儿的爱,那她的住所也一定是是世上最温馨的家园。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九

什么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什么是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什么是相守相助,为什么最后又会相聚相失?这个假期,随着一个简单平凡的主题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随着《我们仨》的作者杨绛对亲人的思念,随着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作者一家三口幸福快乐,艰难痛苦的经历,陪着我走过了这个暑假。这本书中,作者是用平淡的语气来描述她的家庭,丈夫钱锺书和儿女钱媛。

描述他们这几十年来走过的人生道路。那些亲身经历的坎坷、磨难,也是给作者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回忆的故事。钱媛在英国出生,小时候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是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成长,长大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名老师。书中大体也讲过:钱媛细心,观察力强,是一个“读书种子”,这点像钱锺书。并且钱锺书也认为女儿是一个“可塑之才”。说到钱锺书,作者说他是能力极低的“书呆子”,家中的一切都不会打理,他也常常自叹“拙手笨脚”,但是写文章却如“一针见血”。

所以说钱锺书是一个典型的“文痴”。但他也不失幽默,常常在家中逗女儿玩,在女儿肚子上画花脸,在脸上画胡子。父女也常常联合起来与作者开玩笑,这样的钱锺书也不显得死板。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围城》这种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吧。杨绛和钱锺书一起,享过福,当然也吃过很多苦;虽然留过洋,但也经过战乱,他们的生活也许是因品到人生的美好而平静。直到阿媛来到这个世上,这才形成一个完整的家。而且一家人不多不少,正好是三个人。书中也有许多插图,都是他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照,其中有三张照片是他们三个人各自的照片,他们自己在各自的房间工作,各不相扰、温馨和谐,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家庭罢了。

可是,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我想象的多么完美。钱媛于一九九七年早春去世,钱锺书从一九九八年岁末去世。作者并没有用多么悲痛欲绝的词来描述她当时的心情,也许是作者经历的太多的事情,看透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也早已看淡了生、老、病、死。也许在我们看来,钱锺书是一位有名的作家,而在作者笔下不过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人,只是一个丈夫和爸爸的角色。最后他们三个人,还是失散了。如今只剩作者一人孤孤单单,但生活在回忆中,也算是幸福的吧。

故事的结尾是这样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一家人在一起六十多年,转眼只剩下作者一个人,作者不免有些孤单,想起当年相聚相失过的地方,竟是一个很值得回忆的片段。作者将会带着钱锺书和阿媛的信念,携带着与他们的回忆,坚定的生活下去。其实刚开始读的时候并不知道作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一开始只是在想,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我开始一篇篇的仔细读,直到整本书读下来,让我懂得了许多事情的道理,懂得了思念一个人的痛苦,懂得了失去一个人的悲伤。我也能理解想念一个人的感受,因假期中姥姥生病住院了,妈妈每天都在医院里照顾姥姥,中午的时候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大部分时间妈妈都在医院忙上忙下。

而姥姥我只见过一两回。之后姥姥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并且当地医生无法医治,只能去北京治疗。妈妈坐上火车的时候而我正在补习班上课,妈妈也没能打个招呼就匆匆忙忙的去了北京,在那安定下来后,我们每天在网上聊天、谈心。现在几个星期过去了,心中的想念也是越来越浓,所以作者的感受我是能体会的。其实和作者一同回忆她的过去,一同回忆作者家中那些快乐的点点滴滴,回忆作者一家人幸福而又温馨的生活,回忆他们在一起走过的那些蜿蜒起伏的道路,当然也会有一些快乐的片段,我仿佛就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走进了她的梦。直到最后,这本书终于读完了,我们仨――钱锺书,杨绛,钱媛。